历时四载再现奢华倦勤斋
作者:王时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故宫倦勤斋在建成后先后遭遇了皇家败落以及烽烟迭起的战乱,新中国成立后虽得以及时保护,但因其建筑过于精致,一直没能有所修缮。时间走到了21世纪,经过3年多反复论证与前期调查,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科技部、宫廷部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协作下,2004年倦勤斋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如今,经历4年多精心修复,这座紫禁城中最豪华的建筑得到了重生。

  长期以来,中国对建筑的保护一直集中在大木结构、瓦顶保护、油饰彩画等粗放型的外观方面,由于资金的局限,鲜有涉及精细的室内装修,但是倦勤斋修复问题的重中之重恰在于室内的装修和装潢。

  倦勤斋面阔9间,由东五间(明殿)、西四间(戏院)两部分组成。从倦勤斋匾“倦勤”二字中可以领略出其中的含义,倦勤斋是乾隆皇帝为他归政后的游乐之处,取“耄期倦于勤”之意。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游乐建筑,倦勤斋有着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奢华与繁复。正因为这样,倦勤斋的室内修复需要大量资金和特殊技术。

  倦勤斋室内现存最大一幅通景画无疑是最具特色的装修之一,也成为此次修复工作中的重点。这幅通景画的特点是画中的景色与室内建筑融为一体,相映成趣。通景画是贴落画的一种,先在纸、绢上作画,然后再贴在墙上,一般最大者也只出现在一面墙上,不似倦勤斋贴落画覆盖了顶棚及西北两面墙。通景画与欧洲艺术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乾隆三十九年绘制倦勤斋通景画时是先画好画片,再一片一片裱糊在室内壁屉、顶屉上,绘制方法已脱离西方油画模式,不仅改为使用中国传统的绢,而且还采用裱糊方式,可谓在“西法中化”的过程中又进了一步。为了这样一幅“中西合璧”的绘画精品,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派出的“豪华阵容”做了大量工作,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壁画保护专家、生物病虫害专家,波士顿博物馆馆长、照明专家以及一些日本专家和故宫的专家会合,共同构成了倦勤斋保护工程的专家组,细致的调查和热烈的讨论在最繁忙的时候通常是通宵达旦的。

  倦勤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还有它的内檐装修部分,包括顶棚、墙面、木隔断装修等都具有独到之处。乾隆时期建筑装饰极尽奢华,尤为注重室内的装修,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百工技巧汇聚一堂。倦勤斋的内檐装修从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的手法上都具有明显的江南风格,其精湛的装修艺术成为宫内建筑室内装饰的经典之作。比如在倦勤斋东五间仙楼的上下槛墙部分都用贴黄工艺,楼下为贴雕竹黄山林百鹿图,楼上是贴雕竹黄百鸟图。贴雕竹黄是倦勤斋特有的一种室内木装修手法,它是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黄,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此外,为分割室内空间和透光的需要,倦勤斋中的槅扇、罩的横披心、格心夹纱中使用的均为刺绣品,采用双面绣的手法,有彩绣也有金线绣,图案优美,行针运线工整精巧,平齐熨贴,无针线痕迹可寻。面对如此复杂的工艺,倦勤斋修复遇到的挑战不仅是寻找稀少的装饰材料,还需对已失传的工艺如织绣、竹丝镶嵌等进行访查,以便将来展陈时,为不同的文物提供分别适合的温湿度与照明环境。

  修复倦勤斋的工作十分繁重,不亚于再重建一座。然而,经过工作人员几年的努力,终于使倦勤斋恢复了当年盛景,也为故宫建筑修复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故宫倦勤斋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