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五世请缨》剧照 河南豫剧院供图
今天,在人们慨叹戏曲观众流失严重时,传统老戏还能吸引人吗?3月13日至15日,河南豫剧院一团三台经典保留剧目《五世请缨》 《花木兰》 《三哭殿》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唱响,一波接一波的掌声与叫好声再次证实了传统剧目的魅力。三场演出后, 3月16日的专家座谈会上,康式昭、王安葵等知名评论家对于这三场演出也给出了高度评价。
为筹备豫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河南豫剧院一团精心准备了三台经典传统剧目, 《五世请缨》慷慨壮歌,传唱满门忠烈的杨家女将; 《花木兰》女扮男装,谱写巾帼英雄传奇; 《三哭殿》讲述唐王家事,和为贵成为千古佳话。这三部戏经历几代艺术家60多年倾情演绎,久演不衰,其中很多唱段,如“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等,脍炙人口,观众耳熟能详。三场演出,演员一出场就有碰头彩,北京观众对剧情与演员的熟悉令专家吃惊。“北京是京昆圣地,豫剧叫板,叫得很成功。 ”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如是评价。如何判断一出戏好不好?近百岁高龄的著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先生曾这样说过,他研究戏曲,非常看重普通观众看戏后的反映。此次豫剧展演,首场名家名段折子戏专场一票难求,三台经典大戏广受欢迎,掌声给出了最好的评价。
戏曲的最高境界不是获奖而是保留
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刚刚开始,网上很快就出现了戏迷对这次演出最新情况的跟进,热情可见一斑。其中也有一些争论,比如有戏迷就认为这次演出新创剧目过多,经典剧目太少,有的戏迷则认为新创剧目更能展示豫剧的时代气息与创作实力。怎么看待这些争议,可以暂且放在一边,但此次演出一开始就推出三场经典剧目却颇为引人关注。
连演三台老戏,这首先和河南豫剧院一团的传统关系密切。一团前身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创办的“香玉剧社” ,创立于1948年,其经典剧目《花木兰》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拷红》 《断桥》 《大祭桩》等保留剧目多次获奖,优秀传统剧目《五世请缨》等久演不衰。不过一团并非没有新戏,如新编历史剧《千古英风》 ,新编现代戏《常香玉》等都广受赞誉。2014年河南豫剧院进京演出,一团还带来了由团长王惠主演的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 。另外,一团还排过移民题材现代戏《家园》 ,反映中原儿女支持南水北调无私奉献,进京演出、在工程沿线巡演都收到了很好反响。但是传统剧目观众熟悉,很多人是听着这些经典唱段长大的,在这方面老戏具有新创剧目无可比拟的优势。此次三台传统剧目的推出,是对经典的致敬,也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的重视,并且不断从老戏中发现新的内容。
看过《五世请缨》 ,康式昭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看到了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保留。康式昭说,戏曲艺术最高境界不是获得了某个奖项,而是保留。所谓保留,第一是指剧目保留在舞台上,能够常演常新;第二是指保留在观众心中,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第三遍;第三是保留在戏剧发展的史册中,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与永恒的生命力。
经典老戏何以能青春常在?康式昭说,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戏,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是因为音乐唱腔,如京剧中的《四郎探母》 ,有的是保留在其他戏曲要素上,如《朝阳沟》 ,其思想内容或许有些过时了,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唱腔使《朝阳沟》保留在观众心中。又比如,戏曲中有一句老话,“一窝旦,吃饱饭” 。康式昭说, 《五世请缨》旦角众多,有日常装束,有战袍加身,光服饰美就值得好好欣赏。越剧中的《五女拜寿》 ,也是许多旦角,或许就是借鉴了舞台靓丽的好传统。这些多样因素,使得传统剧目保留在舞台上,构成了戏曲独有的、永恒的魅力。
在戏曲的艺术层面之上,康式昭还非常看重《五世请缨》这样老剧目的思想内涵——高扬三个主义:爱国主义,永恒的主旋律;英雄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构成,佘太君百多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感人至深;巾帼主义,西方所说的女性主义,充分展示了妇女的气魄。康式昭说:“这样的传统剧目,真正弘扬了主旋律、正能量。纯正的音乐唱腔,强烈的观众反应,出乎我的意料。 ”
传统剧目之美,也打动了很多年轻的观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张之薇就指出,豫剧有行当、有唱腔、有身段,比如《三哭殿》 ,并非一个行当独大,每个行当都有见功力表演,这也是豫剧流派纷呈的直接利好。相比其他地方剧种,豫剧有观众,有戏迷,有剧目,现场看演出,可以收到非常好的剧场效果。
往前走千万别忘了这些老戏
评论家赓续华印象中,河南人特别爱自己的家乡戏,她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开车时不听流行歌曲,却离不开豫剧,因为豫剧能唱出乡愁,走到哪儿都让人忘不掉。赓续华说,过去豫剧重视唱、念,对做、打相对忽略,但这次展演月一开场就让她眼前一亮,豫剧对戏曲艺术的全面展示让她感到了一个剧种的腾飞。看完豫剧经典剧目《三哭殿》 ,赓续华感到自己又上了一堂课:“ 《三哭殿》极有特色,讲的是宫闱之事,道的却是家长里短。唐太宗面对家庭问题,用情、用义去化解。反观当下很多家庭矛盾,动不动就法院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家庭伤害。其实法院是底线,打官司的社会成本也高。 ”
传统剧目对当下生活有启发,同时也有可供当下戏曲创作借鉴的成功经验。比如赓续华谈到,豫剧有悲调无悲剧, 《三哭殿》台上演的是苦戏,台下观众可以笑着看; 《三哭殿》中公主出场时伴奏是大慢板,听着很舒服,现在新创剧目却缺少这种板式。这些让赓续华非常感慨,她说:“豫剧再往前走,千万别忘了这些老戏。 ”
在张之薇看来,传统戏曲的价值观、伦理观清晰、简单、正面,剧情接地气,入情入理,通过豫剧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戏的巨大价值。比如《花木兰》 ,最初由豫剧著名编导陈宪章根据马少波的京剧《木兰从军》改编,做了很大改动,而且陈宪章的改编是为了契合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势,但他没有直接选择抗美援朝的题材来写戏,而是从中国传统剧目取材,在传统和时代两者间达到很好的平衡。陈宪章在改编时,豫剧就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传统的剧种,如何改编也是他面对的一大问题。张之薇说,从《花木兰》的编剧方法看,陈宪章立主脑、减头绪,一人一事,一线到底,所有场次围绕“从军”展开,张弛相间,写情写理,唱词通俗,俗中有雅。这种编剧技巧,源自李渔,陈宪章在创作中自觉贯彻。张之薇说,《花木兰》这样一部紧跟时代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依旧让观众爱看,与陈宪章对传统的恪守有巨大关系。所以,戏曲传统的现代转化不一定就是以现代题材为内容,关键是要让内容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让戏曲的表演传统在转化中得到发展而不是削弱。
“豫剧进京演出是一件大喜事。 ”看了前面的演出,康式昭给出了一个总体评价:“声势浩大、阵容强大、艺术博大。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康式昭感受最真切的是戏曲艺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他说,戏剧界曾经在多次“运动”下遭受不止一次摧残,但豫剧很幸运,豫剧得到了比其他地方戏更多的支持与呵护,终于有了今天豫剧艺术的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