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鹰近照 张大勇/摄
1991年,香港歌手吕方演唱了一首《弯弯的月亮》,这首来自内地的流行歌曲在香港的迅速走红,不仅令吕方度过了演艺生涯的低潮,更开启了香港与内地流行音乐交流的一扇窗口。作为这首歌的创作者,李海鹰对它带来的效应却是始料未及。“过去,我们一度‘扒’香港流行音乐的谱子,这一次‘反攻’回去,确实没有想到,但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这种“很好的感觉”是在李海鹰踏入乐坛近10年后才尝到的。上世纪80年代初,内地流行音乐在对国外与港台流行音乐的模仿复制中发育起来。对流行音乐抱有极大兴趣的年轻音乐人,常常全凭听力把原声音乐的总谱记录下来,然后再找乐手根据原声音乐重新录制。这在当时被称为“扒谱子”,李海鹰就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位。
逐渐从对外来流行音乐模仿复制中摆脱出来的内地流行音乐,在1985年迎来了第一场原创流行音乐大奖赛——首届“红棉杯”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在这次大奖赛上,由李海鹰作曲、陈小奇作词的《黄昏的海滩》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羊城十大新歌”称号。李海鹰,这个“扒”过谱子的年轻人,有了让人们认可的原创作品。
然而,能给他带来很好感觉的歌曲直到1989年才出现。仿佛命中注定,这首歌创作伊始就伴随着很好的感觉。“《弯弯的月亮》是在没有约稿的情形下创作出来的,并非为哪位歌手量身定做。那也是我第一次写词,而整个创作过程前后仅半个小时而已。”显然,这首歌的创作体验给李海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边想象着珠江三角洲的画面,一边体会着身处广州这一现代都市中的感受,完全沉浸其中,所以也没有刻意借鉴哪一首民歌的调子,完全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旋律。”
《弯弯的月亮》创作完成后,随着刘欢的演唱,传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常常传来它的旋律。正是因为如此深入地流传,才让走在广州街头的吕方听到这首歌,被它吸引,并借助对它的翻唱走出事业的低谷,从而给香港带来内地流行音乐的讯息。
《弯弯的月亮》成为一架桥梁,沟通了内地与港台流行音乐之间的交流。继吕方唱过《弯弯的月亮》之后,李海鹰创作的《我的爱对你说》又被香港流行音乐“一姐”叶倩文首唱。“首先是内地音乐界南北之间的交流,接着是内地与港台之间的交流。交流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体验,让音乐人感到兴奋,流行音乐也逐渐在内地扎下根来。”
《七子之歌》是李海鹰创作生涯里,在流行音乐交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一首,这种交流超出音乐的范畴,是内地与澳门之间阻隔了近400年的文化和亲情的再次交融。为庆祝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在1999年拍摄了专题片《澳门岁月》。摄制组在其他作曲家那里无法找到满意的主题曲之后,它的创作任务最终落到李海鹰的肩上。读了闻一多的诗作《七子之歌——澳门》后,李海鹰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一个稚嫩的孩童形象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同时感到一种切肤之痛。整首诗充斥着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渴盼和呼求,我想,也只有从孩童的视角来展开创作,才能表现出令人肝肠寸断的深情。”
澳门与广东有非常接近的风俗和语言,李海鹰经过反复思考和揣摩,决定从潮汕民歌入手创作。40多天后,李海鹰写下了那一段朴实无华却又紧贴人心的旋律。“在歌曲的开始,我用简单的说话的音调,口语化的旋律表现出一个孤单的孩童的形象。旋律随歌曲的演进逐渐铺陈开来,以近于呐喊的音调,将积压几百年的情感像奔涌的波浪一般宣泄出来。”为了使音乐作品更完整,更有表现力,李海鹰还从配器上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那个年代。李海鹰说:“古人就提出过‘依山傍水建楼亭’,音乐创作上同样适用。”《七子之歌》的演唱打动了内地和澳门以及更广泛地区的华人,它带给人们一个清晰的澳门的形象,也让人们对澳门增添了更多的关切和亲近之情。
流行音乐是大众的艺术,它的传唱凭借的完全是它对大众心理的把握和打动。回顾以往的成就,李海鹰总结道:“流行音乐的创作贵在一个‘真’字,没有诚意就写不出好作品,就无法进入听众的内心。”《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等无一不是李海鹰真情实感的流露。然而这种真情实感并不是对一己悲欢的咀嚼,而是来自李海鹰对整个时代情绪的把握。上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厂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一涌而入,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背井离乡的苦涩和迷茫。电视剧《外来妹》就以此为视角,表现了一群农村姑娘在现代都市中的奋斗史。李海鹰为它创作了主题曲《我不想说》,以此表现在经济大潮中,人们内心中一些说不清的感受。“是‘我不想说’,而不是‘我们不想说’,我就是想进入每一个人的内心,用亲切的语调和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因为是自言自语,也就去掉了矫饰,也就绝无假话。”李海鹰说。正是由于歌曲真诚地叙说着个人对时代的感受,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首歌在当时成为人们心声的代言,在今天成为人们对那个年代回忆的情感载体。
这种对时代情感的把握能力,李海鹰从来没有失去。就在2005年,已不再年轻的李海鹰照旧写出了让年轻人喜欢的《爱如空气》。这是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的主题曲。电视剧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文工团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往事。李海鹰以年轻人的触角去感受当下的爱情,在歌曲的语言和编曲的选择上靠近现代人的感受。在回望爱情歌曲的创作时,李海鹰发现,爱情歌曲的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初期是化不开的浓情,之后是怨曲,到了今天表现的则是一种无处不在又捉摸不定的淡淡的感觉。《爱如空气》表现的就是年轻人在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对爱情渴求又躲闪,不敢靠近,无法负担的感受。
“这首歌很自然,不完美但却真挚。”这是李海鹰对《爱如空气》的评价,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所有创作的一个评价。正如他所说:“流行音乐应该关联着社会的变迁,那些记载着改革开放30年间情感记忆的歌曲,用真诚的表达,将变动不居的情感在旋律中凝固。而我的创作恰恰处在这一过程中,从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时代情感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