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滑稽戏《又见炊烟》剧照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大型滑稽戏的创作态势颇为引人瞩目:常州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先后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乡村振兴题材的常州滑稽戏《黑皮书记》2022年甫一亮相就好评不断,并获2022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去年恰逢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创建七十周年,传承经典的名剧《七十二家房客》、大型原创滑稽戏《上海的声音》等接连上演,带观众感受独特的海派文化。另外,苏州滑稽戏《又见炊烟》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之后,在2022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又获得“优秀剧目奖”。今年苏州市滑稽剧团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滑稽戏《苏州两公差》在市公共文化中心剧院上演,也收获了观众好评。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曾创作演出过几百、上千个大小剧目,不少剧目还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长时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这其中,取得成果最多、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滑稽戏。他们从早期的《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新时期的《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到近期的《顾家姆妈》《探亲公寓》《又见炊烟》……几代苏滑人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其实,苏州滑稽戏只是滑稽戏的一个分支,同为分支的还有上海滑稽戏、杭州滑稽戏、无锡滑稽戏、常州滑稽戏等。苏州滑稽戏又称苏式滑稽戏,是以苏州方言为舞台语音的滑稽戏剧,综合了苏州地区的独脚戏、滩簧、双簧、隔壁戏、小热昏、民间小调等多种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而成。它和滑稽戏的其它分支一样,在近代也吸收了文明戏的某些结构方式,编创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大小剧目,但其最基本的元素是“滑稽”。近年来,许多地方的观众看过滑稽戏之后,提出一个质疑,说如今的滑稽戏已经不滑稽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普遍的看法是如今的滑稽戏远离了它的传统风格。笔者尝试以苏州滑稽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思考。
呼唤滑稽戏传统风格的回归,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滑稽戏的传统风格。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召开滑稽戏艺术研讨会,有专家学者总结说苏州滑稽戏“冷隽幽黙、爽甜可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这其实只是说了苏州滑稽戏与其它分支的细微区别,并没有能够概括出滑稽戏的整体风格或传统风格,那么到底什么是滑稽戏的传统风格呢?如果要切实厘清滑稽戏的传统风格,我们恐怕还要从深入了解与剖析各分支滑稽戏一些共同艺术特点做起。
首先,在剧本文学上它应该是喜剧的。有人考证,滑稽戏的剧目来源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如《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比如《方卿见姑娘》《济公》等。第三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这其中有移植地方戏剧目的,如《苏州两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如《幸福》《西望长安》;有根据戏曲剧本改编的,如《小九妹》(即《蜻蜓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苏州市滑稽剧团新时期以来一大批在全国获奖的剧目。但不管剧目来源于哪里,它首先要是喜剧的,如果不是喜剧的,我想它就不应该称之为滑稽戏。
其次,在音乐上它强调“九腔十八调”,以“杂”见长。滑稽戏的音乐曲调从来没有自己剧种的“基本调”,它主要是广泛选用其它戏曲和曲艺的唱腔曲调,或来自民歌、民俗小调及中外歌曲等,选用原则大体根据剧中人讲什么方言,以及剧中人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而定,不过因为滑稽戏主要服务于江、浙、沪观众群,在实践中也逐渐确定了一些适合本剧种风格特色的“常用曲调”,如《苏滩赋》《妈妈不要哭》《小鼓调》《青年曲》等。但这也只是为了迎合本地观众,或者剧目本身属于本土题材,所塑造人物也是当地人物而取之。因此,所有违背“九腔十八调”而选用固有一以贯之音乐风格的戏曲或者话剧,其实都不应该称之为滑稽戏。
第三,它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作为“笑的戏剧”,滑稽戏专演喜剧和闹剧,以引起观众发笑为主要艺术特征,因此它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产生笑(“噱头”)服务的,它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也必然有许多明显的表演特点:
其一,情节滑稽,手法特殊。艺人把特殊的喜剧结构手法称之为“套子”。“套子”有的来自文明戏和独脚戏,有的借鉴中外著名喜剧作品,有的吸取民间传说,有的从生活中提炼和归纳。按照这些方法去结构情节,往往能形成喜剧情势,产生令人发笑的效果,常见的有“因小失大”“作茧自缚”“反客为主”“欲盖弥彰”“指桑骂槐”等,这些名称是据所造成的喜剧情势,借用成语而题名。好的滑稽戏总是运用了“套子”而不显痕迹,因为它以新鲜的生活情节和生动的人物性格感染观众,使结构的程式得到新的生命。
其二,南腔北调,杂用方言。滑稽戏表演,需要演员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除了以上海话作为主要舞台语言外,还兼用十几种地方语言。常用的方言有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浦东话、崇明话、常熟话、苏州话、无锡话、常州话、山东话、苏北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方言的“噱头”常常制造几种方言之间的误会和纠缠。选用方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物的籍贯和性格。
其三,动作语言,表演夸张。滑稽戏的舞台动作没有程式规范,但一些著名演员又大多各有特殊的、常用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这些独特的形体动作,成为他们整个表演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苏州市滑稽剧团的张克勤,他从艺近40年,说、唱干净利落,表演夸张适度、灵活敏捷,富有激情,肢体语言丰富,形成具有漫画式的独特表演风格,一直以来深受观众喜欢。
滑稽戏跟传统戏曲的区别在于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风格统一的戏曲音乐,跟话剧的最大区别是它也有着传统戏曲的角色与行当,老生中的“言论正生”原为剧中核心角色,故称“四庭柱一正梁”之“正梁”。1930年以后,滑稽戏逐步兴盛,滑稽上升为主行,反成为“正梁”,一直沿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滑稽老生在戏中占重要位置,扮演角色范围很广,要求生活丰富,知识面广,唱做俱佳,幽默风趣。滑稽小生扮演诙谐又憨直、愚蠢又滑头的角色。如《半斤八两》的赵小毛、《钱笃笤求雨》的汪宣、《王老虎抢亲》的王老虎等,这类戏讲究外形动作夸张,擅用各地方言和各种唱腔。滑稽小生还兼娃娃生,演各类儿童。滑稽老旦又称徐娘旦,扮演各种风趣诙谐和丑陋泼辣的妇女,如《钱笃笤求雨》的许四娘、《三毛学生意》的老板娘、《珍珠塔》的方朵花等。有时男演员也可反串。滑稽花旦演聪明活泼、玲珑乖巧的人物,如《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葛三姑等。演员要求口齿清晰、手眼灵活、能做善唱,亦可兼演娃娃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滑稽戏以演现代戏为主,讲究喜剧结构,突出人物性格,要求演员能演各类角色,固有的滑稽戏行当也已突破。但突破不等于不要角色与行当。
通过以上梳理与分析,滑稽戏的传统风格至少应该可以做这样的表述,即:戏为喜剧,有理有趣,丑角当家,众艺杂糅,一专多能,各显身手,五味杂陈,兼容并收。如果这个归纳庶几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最近这十几二十年各地所创作演出的某些滑稽戏,的确离这样的传统风格越来越远。就拿苏州滑稽戏来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二三,起步走》开始,到《青春跑道》,到《顾家姆妈》,到《探亲公寓》以及到现在还在不断加工打磨的《又见炊烟》,其实都不应该算是喜剧,而是正剧。这些作品从整体艺术品质来看,都是优秀剧目,它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但如果剧作本身是喜剧的,补之以滑稽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段,其艺术效果肯定将更好。
呼唤滑稽戏传统风格回归,首先在剧本创作上要立足于喜剧的创作,尤其希望有更多的讽刺喜剧,以继承讽刺艺术的传统。现在喜剧作品特别稀缺,讽刺喜剧几乎绝迹。实际上,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以及一些人性的弱点、社会的不良风气等等,都是可以讽刺的,关键是创作者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角度,把握好作品应有的尺度和分寸。二是在题材选择上尽最大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赓续草根艺术的亲民作风和通俗本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创作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喜剧人物、喜剧故事、喜剧情节,尤其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充满个性、富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喜剧语言。
做到“丑角当家,众艺杂糅,一专多能,各显身手”,还要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的滑稽戏演员。优秀的滑稽戏演员要有全面的表演才能,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要有各自独特的形象气质和表演风格,甚至还要有自己的一套别人难以复制的独门绝活,这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此,要推动滑稽戏传统风格回归,吸引更多观众来关注这门艺术的传承发展,我们还任重道远,必须从现在开始,咬定青山不放松,保优势,补短板,着眼长远,从上述多个方面一点一点攻坚克难,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滑稽戏拥有更加光彩的明天。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创作员、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