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三国,是“洗白”司马懿吗?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导演张永新在谈到创作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 )时,说到了两个原则,“对司马懿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既不美化也不污名化” 。在近日召开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专家研讨会上,张永新说的这番创作原则,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为何观众对这部电视剧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中,司马懿远不是主角,在谋略方面上也次于诸葛亮,在空城计中是被算计的对象,而在三国归晋中,他的角色定位又是奸诈和厚黑的。一个被脸谱化的小人,第一次以人的形象树立在荧屏上,由他的视角与线索,牵出了三国时期的风云激荡,无疑是一种创新,专家们对这一点尤为赞赏。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崔琰对司马懿的评价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淮南三叛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两人在讨伐司马师的檄文中,评价过司马懿说“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这些几乎都是与司马懿同时代的人,他们对他的评价相当之高,况且后两者还视司马家为敌人。那么,电视剧如何把握历史的真实,《军师联盟》是在为司马懿“洗白”吗?

  中国影协秘书长、中国影视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历史的真相只能接近、逼近,没有人敢说自己呈现的就是历史本身。他说:“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应该是历史伦理,即我们怎样去看历史、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历史。我们常常讲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艺术应该超越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层面,从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包容性的维度呈现历史。 ”他认为,用艺术书写历史的最高原则还是人性原则,体现人性向善,是历史剧创作应该坚守的。他强调的另一点是历史剧的叙事能力,“要更加辩证和富有包容性地展现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从整体上来讲,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的度、平衡点把握得非常好、非常准确。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作为曹丕四友之一的司马懿也不例外。曹操将立世子,他在曹植与曹丕之间摇摆不定时,司马懿坚定地选择了曹丕。中国影视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在分析司马懿时,将他定义为利用君上达成自己政治理想的古代知识分子,尽管他对曹丕得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在这一形态的掩护下,他顽强地建构着自己的政治战略,顽强地实现着自己的政治意志。 ”张卫认为吴秀波第一次把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双重状态表现得如此完美。剧中,司马懿趴在地上死谏曹丕,要削减宗亲对农民的土地霸占,削减贵族的世袭权力,搞科举选拔人才,“实际他内心深处是在俯视曹丕” 。

  宁波视协主席张晓东认为,《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塑造得相当有层次。首先是他在深陷时局前的谨小慎微、隐忍怯懦与出将入相时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的对比;其次是朝堂上的殚精竭虑、如履薄冰与他在家庭中爱护亲人、温暖有趣的对比;第三是与他人,比如同政敌杨修相对比,司马懿韬光养晦、静水流深,杨修则恃才傲物。“这打破了人们对司马懿的固有认识和刻板印象,去扁平、去标签,勾勒出立体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

  当吴秀波向导演张永新提出对拍司马懿这个人物很感兴趣时,张永新小小吃了一惊,从小就是“三国迷”的他很难从心里认同这个人物。后来,通过阅读史料,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才慢慢在他心里建立起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军师联盟》完全没有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遵从的“尊刘贬曹”的路数,提炼出了一个人物——司马懿,并且由司马懿带出一长串历史人物,包括曹操。“这部剧用审美的方式重塑司马懿,而且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它坚持了唯物史观,没有离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历史精神。 ”仲呈祥说。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则表示,从司马懿的角度看这段历史,能看到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风景,甚至看到不同的历史面貌,看到不同的人性,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思考。他谈了自己从剧中得到的启示:魏晋实际上是一个悲剧,虽然三家归晋了,但是晋朝的历史非常短,紧接着就是五胡之乱。门阀世族制度没有打破,永远在争权夺利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是不会向上发展的。“唐朝为什么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就是因为唐朝打破了门阀制度,让下层人有上进的渠道,这个时候,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才会显出它蒸蒸日上的蓬勃气息。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对剧中表现出的中国味儿赞赏不已。她说, 《军师联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主人公的塑造,反映出了中华文化传统所推崇的一种品质,即上善若水。司马懿隐忍沉稳、审时度势,体现出了老子《道德经》中所言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善的性格心理。他执中守正、恪守中道、坚持原则,这也是孔孟中庸的精髓所在。司马懿在国家大局与国民安全之前,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深刻彰显了家国情怀。 《军师联盟》无论是颂扬还是批判司马懿这个人物,价值的主线都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真解读。

  看《军师联盟》 ,除了欣赏古人的智慧外,我们还能看什么?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艺术形象一定有打动你的极致性的真实。换句话说,像一面放大镜,让你看到自己的人性,看到自己的欲望,看到你经历不了的极致性的人生。 ”司马懿是一介书生,内心虽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望,但一开始不愿意介入朝堂,满足于苟全性命于乱世。当接触了权力后,他看到了自己从中施展抱负的机会。尹鸿认为,这很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些人物,“一开始带有很强的善意动机,但是一步一步被利益、欲望推动,你会发现你成为了自己原来反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