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我演长征路上的周总理
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演员刘劲近照

  刘劲从一出生就跟红军长征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年,刘劲出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马尔康,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的地方。开始扮演周恩来总理以来,他演过电视剧《遵义会议》、电影《长征》、电视剧《长征》。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今生注定跟总理有缘,跟红军长征有缘。”

  红军从我家乡经过

  刘劲从小就生活在红军当年长征曾经经过的地方——马尔康。在16岁以前,刘劲不会说普通话,更不知道什么是话剧,没见过电视,没见过啤酒,只知道吃糌粑、喝奶茶,爬雪山、骑牦牛。但他从小就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耳熟能详,因为县城里有很多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迹,父母、老师更是经常向他提起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

  刘劲从小就非常崇拜红军,因为马尔康是两座大雪山包围的小城,冬季十分寒冷,气候也十分恶劣。他有时会仰望着远处的大雪山出神,因为他总也弄不明白当年红军是怎样翻越这白雪皑皑的雪山的。而且,他经常听说红军战士作战如何如何勇敢,三下五除二就能够把敌人消灭。这也总是使他纳闷:红军到底有多么厉害?他们是飞毛腿吗?他们怎么可能连续几天都不吃饭呢?

  正因为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刘劲很多时候总想到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听父亲说离他们家七里地的一个叫卓克基的地方,有一个大峡谷,土司家的官寨就高高地把守在峡谷口子上,山脚下还有一条湍急的河,叫梭摩河。父亲说,只要土司发布一道命令,雄鹰也休想从此飞过去。可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红军翻过雪山后,硬是从口子里闯了出来,趾高气扬的土司却跑得不见了踪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让小刘劲魂牵梦萦好几天。而且他还听另一个亲戚告诉他,就在官寨的下面有三棵大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曾在树下拴过战马。有人看见毛泽东一直坐靠在树下专注地看书,看的就是土司家三层楼的官寨里发现的一本《三国演义》。

  听完这些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传说后,刘劲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他决心跑到卓克基土司官寨去一探究竟。因为担心父母不允许他去,有一天,他一个人走了七里路,跑到了卓克基,虽然年纪小,又是一个人,但他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去看看红军打败敌人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卓克基,他看到了故事里的土司官寨,也找到了那三棵树。他对这三棵树又看又摸,仿佛这树有魔力或是有灵性。

  当时,刘劲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直到刘劲阴差阳错地开始扮演周恩来后,尤其是拍《长征》回到故乡,他才强烈地感受到这份情缘的特殊意义。他说,小时候的种种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和他所去过的红军纪念遗迹就像是他人生驿站中的一个个点,正在迅速地进行连接和延伸。

  我没有想到会演周总理

  刘劲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属于人见人爱的那种,父亲是搞农作物遗传研究的,家里也没其他人从事跟艺术相关的职业。因此,从来没有人觉得刘劲应该去做演员,也没有人相信刘劲有一天会演戏,并且能够演大家敬爱的周总理。

  当时,刘劲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演周总理。但有些事情总是机缘巧合,1980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刘劲差几分未被川大录取,他说服家里,投奔在成都铁路局工作的大姐家,说是补习功课,其实他暗自拿定主意,要投考艺术院校。

  刘劲考上海戏剧学院时,连小品都不知道,居然初试过关,但到了复试被刷下来。这时,一位演员走过来,夸奖刘劲的条件,说自己叫刘怀正,是成都市话剧团的演员,若需指导,可来家找他。之后,大姐骑车带着刘劲找到刘怀正讨教。刘怀正是刘劲的第一位艺术老师。

  报考戏剧学院落选了,他说服父母,决定第二年再考。第二年又落选了。换作别人,也许就觉得自己不具备成为演员的条件,干脆放弃了。但刘劲丝毫不气馁,他相信自己总能考上。 198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在成都招生,刘劲考上了。

  4年的艰苦学习用足了刘劲全部的“牛劲”,在1987年全国首届戏剧小品电视大奖赛上,他自编自演的小品《芙蓉树下》夺得一等奖,一炮打响,并荣立二等功!

  刘劲此时并没有陶醉在喜悦之中,而是更加努力工作。更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命运之神越来越垂青于他。

  1995年香港女导演张婉婷找到刘劲,邀请刘劲参加拍摄电影《宋家三姐妹》,刘劲演张学良。拍摄中巧逢化妆大师王希中。王希中给他化妆的时候对他说了一句:“你还可以演周恩来。”这着实吓了刘劲一大跳,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跟他这样说过。于是,刘劲当作一句玩笑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1996年,正巧有剧组要拍《遵义会议》,需要找一个长征时期周恩来的扮演者。王希中就给刘劲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去。刘劲一想,不就是试试吗,就去了。等到妆化出来了,大家一看,刘劲确实像中青年的周恩来,而且很有神韵。

  刘劲仔细一想,自己跟周总理还真有缘分:当年周恩来长征的时候很多的活动都是在四川阿坝地区,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会议。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刘劲说,我应该是演周恩来总理最多的了。

  以长征精神演《长征》

  从1996年到现在,刘劲在《遵义会议》、电影《长征》、电视剧《长征》等多部长征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担负扮演周恩来的重任,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走近长征,熟悉长征,学习长征中的故事,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长征的精神。而通过这些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使刘劲深深地感到:长征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伟大财富,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进取的力量源泉。

  对于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刘劲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长征》。2000年9月10日,《长征》剧组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安营扎寨,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开始了最为艰难的拍摄历程,刘劲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马尔康。对于刘劲来说,自从1980年16岁高中毕业离开马尔康后,1996年因拍摄电影《长征》回来过一次,这是他第二次重走长征路了。

  对于重走长征路,刘劲深有感触。“走一遍长征路,够人受用一辈子。其实长征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国工农红军不仅要与自然界做斗争,还要与敌人斗争,上边飞机轰炸,下边围追堵截,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困苦。所以说,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作为扮演长征时期的周恩来的演员,刘劲从接下这个任务开始就潜心研究长征时期周恩来的复杂心态和思想痛苦,他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长征初期的周恩来是三人团成员、政治委员,与李德等人的关系错综复杂。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刘劲表现出了周恩来的痛苦,而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周恩来要执行共产国际的指令,可又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他心里委屈、矛盾、痛苦、压抑。刘劲在细节上下了很大功夫。

  刘劲特别注意将心里的一些东西外化出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眼神的运用上。比如有一场戏就处理得特别好: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德将刘伯承的总参谋长职务免掉了,周恩来心里很不平,但他还要代表组织做刘伯承的工作,整场戏他没有面对刘伯承,而是背对刘伯承站着,刘伯承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宽慰周恩来,表示接受新的任务。此时,警卫员报告了陈毅负伤的消息,周恩来压抑在心里的东西瞬间全部爆发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来,眼睛喷着火,几乎是喊着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陈毅还有一口气,就要把他接回瑞金来治疗! ”对战友的关切和内心巨大的压力此时全外化出来了。

  在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上,有一场戏是周恩来、朱德发现一个战士坐在雪地上,跑过去说:“小同志你不能坐下来。”可一看,小战士已经牺牲,他们把小战士掩埋了。当刘劲手捧一把雪放到小战士的坟上时,也许是真情实感的抒发,他一下子觉得天昏地暗,一头栽倒在地。这时,剧组的工作人员不知是在进行表演创作,而奋不顾身地来救“周副主席”;当刘劲喘着粗气、忍受着强烈的高山反应、迈着灌铅般的双腿向山顶冲击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爬过去,爬过山顶就能存活!此时此刻已经进入了表演的最佳境界,刘劲与人物共同生活在真实的规定情境之中。

  这次拍摄,对刘劲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剧组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沼泽拍摄,十分辛苦。当时,这里气温在零度以下,水坑里结着薄薄的冰,寒冷刺骨。这还不够,几台消防车还残酷地喷出倾盆“暴雨”,使得饰演红军的女演员晕倒在地。在海拔近五千米的雪山上,剧组哪里雪厚就往哪里上,刘劲真正体验到了所谓“极限”的含义。但他觉得拍这样的戏,再苦再累也值得。

  对于红军,对于长征,对于长征时期的周恩来形象,刘劲已经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成为他永恒的记忆。他真诚地说,每一次演长征题材的戏,我总是激情澎湃,我感悟到了革命领袖的心路历程,深切体味了中国革命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确确实实感到自己是在完成一项极为光荣、神圣而又伟大的工作。用长征精神演绎长征,用心血浇铸人物形象,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这点点滴滴都将成为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电视剧《长征》剧照

刘劲(右)在影视剧中扮演的周恩来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