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贺信言简意赅、寄意深远,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持续关心全民阅读事业、积极推进建设“书香中国”的情怀与担当。每一个胸怀远大理想的人,都应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读书关乎个体成长、社会进步。人类从野蛮历史进入文明社会的历程,就是从创造了文字开始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生生不息,跟我们拥有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字系统紧密相关。而以文字为载体、以读书为知识传承方式的文明赓续,更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无疑是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反映出知识驱动创新环境下的文化自觉。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需要诚意正心。何谓诚意正心?就是要不断审问自己读书的初心,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传统儒家思想里,强调格物致知,是通过研读而获取知识;强调修身齐家,是通过涵养品德与才能而影响他人;强调治国平天下,是推而广之,让读书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这个过程循序渐进,却深刻反映了我们读书传统中的良好初心。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发奋读书、奔走求学。毛泽东一生爱读书,从经史子集到古代传奇小说,以及时论新书,古今中外,不一而足;周恩来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读书故事,无不激励着我们立志高远而勤勉读书。
形成读好书的价值判断与阅读选择,需要个体与社会的共建。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 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文化,更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各类读物和典籍珍藏。这为我们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提供了丰厚基础,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科技文化融合正使社会阅读习惯发生巨大变迁。从线上公益讲座、短视频荐书、数字资源平台到读书打卡交流群、共享读书群等,读书风尚逐渐火热,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更加活跃的社会交流属性的读书行为正在形成,这是近些年来我们建设“书香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跟我们倡导全民阅读氛围下的全民共建有很大关系。
建立善读书的方法和乐趣,需要用真善美涵养趣味、用知行合一笃志躬行。“书山有路勤为径”“凿壁偷光”是谓读书之勤,为何能勤?因为体会到了读书的好,能增长知识、提高本领、陶冶情操,但读书并不是埋头死读书,而是要“悦”读和“行”读。清代文人涨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就是读出了趣味,能乐在其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则说明读书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书本上的知识。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人生有涯而知之无涯,在汗牛充栋、良莠杂芜的大量读物中,更要善于甄别读物,避免沦为低俗读物的痴迷者;要善于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去劣选优、择善而读。
各地举办的各类读书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显示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传承及其在当下的蓬勃活力。当此之际,各图书出版机构、传播平台和写作者,要多为社会提供营养健康的图书,为提高阅读质量、便利阅读普及、建设“书香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世界因读书而更美好,每一个人也必因共建人类精神家园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