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在德国
作者:本报记者 杨兴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东西”在德国

  大白菜、编织袋、蒲扇、自行车……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物品默默地描画着中国,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用品构建着生动的文化体系,也正是这些东西帮助中国人感知现实世界、确认身份和位置。波普客2008年编著的图书《中国东西》 ,对中国当代日常物品进行文化考证,包含了视觉审美研究和社会学思考两方面内容。由此衍生出的“中国东西”展在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一亮相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如今,“中国东西”已经抵达德国,于2月22日至5月27日在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作为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中德两国政府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一部分,用120余种富有特色的中国东西,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中国东西与中国人、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原物品里的中国生活以及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传递出一种开放、包容、质朴的中国式审美,从而向世界展示一个生动的中国。

蒲  扇

  蒲扇来自大自然,扇体轻、风凉,深受人们的欢迎。在中国农村,一把蒲扇便是老百姓夏日里最好的伴侣。扇风、驱蚊,蒲扇在手,心里便会踏实很多。如果围绕在祖母的膝下,边享受祖母手中蒲扇扇来的凉风,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这把普通的蒲扇便变成了记忆深处爱的符号。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头都喜欢扇子,慢慢摇晃之中,能摇出中国人的悠然自得。中国的扇子种类极为繁多。曹操有“九华扇” ,诸葛孔明有鹅毛扇,江南四大才子手中的是风流折扇,活佛济公却有一把济困解难的破蒲扇……

大白菜

  每年冬天,很多人家都要在门口堆起一摞大白菜,作为过冬贮备。冬至过后,为了预防大雪封路难以出门,人们喜欢贮备大量白菜以求心里踏实。大白菜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及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蔬菜中,大白菜带有明显的草根特性,适合炖、炒、腌、拌等各种烹调方法。在餐厅里,大白菜是点菜时最便宜的选择,醋溜白菜不但味道极佳,而且特别下饭。中国百姓对大白菜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它经济实惠,因为它易于保存,因为它朴实无华,也因为它与人们一起度过了困难和贫乏的时期。

丝瓜刷

  丝瓜刷取材于丝瓜。丝瓜枯萎之后,晒干并搓去外皮便形成网状纤维的丝瓜络,很多中国人拿它来刷碗,老人们常说用丝瓜刷刷碗不粘油腻。眼下大超市里的现代厨房清洁用品逐渐取代了这种原生态的洗刷工具,但还是有些崇尚天然的人们,喜欢拿丝瓜刷来洗澡,据说有助于死皮细胞脱落,促进新陈代谢。丝瓜络也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具有通经活络、化痰消肿等功效。其实,丝瓜主要是用来做菜做汤。丝瓜的口感很滑爽,软软的,清淡至极,入口即化。

红蓝白编织袋

  红蓝白三色编织绳编织而成的大袋子。大概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一种袋子,它外表和质地颇像蛇皮,俗称“蛇皮袋” 。红蓝白编织袋的性价比很高,它够大,收容得下棉被和整季的衣服;它够皮实,搬家时可以将零碎物件一股脑塞进去;它够低调,是出门远行打工的最佳搭档;它够便宜,用过即弃也不可惜。2007年,这个普通的编织袋,竟然入了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的法眼,其当年新款里就有这样一个小版的“编织袋” 。红白交替的条纹网格图案与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编织袋”图案别无二致。普通与时尚之间只有一念之差。

火  罐

  拔火罐是中国民间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西方人看到那深红的拔罐印迹,就像不理解刮痧一样,可能会认为这是虐待。拔火罐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住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从头痛感冒到风湿痛、腰肌劳损等一切酸痛症状拔火罐皆可治疗。拔完火罐,身上的红印迹会停留十几天,这让爱美的人望而却步。时至今日,拔火罐已经逐渐休闲化,常常与按摩、足疗等联系在一起。

搓衣板

  洗衣机普及之前,每一家都会有一块搓衣板,它是洗衣服的好帮手。从年轻时洗孩子的尿布,到年老时洗孙子的尿布,一块结实的搓衣板可以用几十年。搓衣板除了搓洗衣服之外,还是夫妻房内最常见的“刑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搓衣板”成为天下女人达成共识的处罚丈夫的手段。怕老婆的人经常会遭到朋友调侃:“今天回去晚了,又得跪搓衣板了吧? ”

算  盘

  算盘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器。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药铺,柜台上就放着一个算盘。这说明在宋朝就已经有了算盘。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算盘的后面往往是一个戴着瓜皮帽、眼镜滑到鼻头处的账房先生。一直以来,算盘是“精打细算”的象征。在很多中药店里,药师也喜欢用算盘,左手拿着微型杆秤。右手在算盘上为每一味中药计价,满屋弥漫着中药气味,中国韵味十足。在美国人谢尔顿的小说《假如明天来临》一书中,风流骗子杰夫向经销商兜售一种袖珍计算机。说它“价格低廉、绝无故障、节约能源、十年中无需任何保养” ,杰夫所售“计算机”实际就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