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首演——
铺展迁徙长卷 唱响脱贫史诗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歌剧《山海情》剧照 牛小北 摄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日前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用动人的音乐、真挚的演绎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深情献礼。

  歌剧《山海情》根据同名热播电视剧改编,以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吊庄移民”政策下,宁夏西海固百姓迁徙至闽宁镇,又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实现脱贫的故事。首演当晚,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吕嘉携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与主演们全情投入。开场唱段“苦瘠甲天下”就形象地展现了当年西海固地区“十年九干旱,路远沟连连”的地理环境,刻画出当年生活悲苦、出路难寻的百姓群像。

  有别于电视剧多景别、多视点、多线性的叙事方式,歌剧《山海情》力求在舞台方寸间有序地承载“天高地阔”的空间立意,突破舞台的局限去传达更多的信息。在舞美设计上,该剧追求当代审美意识下的现实主义风格,舞台前区写实景观与后区的环形屏交相呼应、虚实结合,形成整体性的舞台视觉空间体系,并吸收、融入了宁夏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尤其是对舞台斜坡面做了浅浮雕处理,以贺兰山脉的肌理结合宁夏岩画的特点,由下而上雕刻了从远古时期至今天绿水青山的新生活。斜坡侧面,则以深雕的方法铸刻了迁徙过程中的不同瞬间,以及跋涉搬迁、耕耘劳作的百姓群像,打造“诗化”的空间语态和广博的戏剧意境。此外,多媒体的运用克制而简洁,在两块冰屏间展示出天地朗阔的宁夏气象。在人物造型上,该剧力求还原西北农村百姓的衣着特点,仿照西北大风沙环境中的厚棉袄样式,以肌理面料突出黄土感。

  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现地域风貌,该剧导演王筱頔要求演员在念白部分以方言呈现,突出表现西北人性格中的“生愣增倔”。为此,国家大剧院曾专门组织主创团队前往宁夏调研,实地感受闽宁镇百姓的生活。王筱頔说:“采风过程中,我们在当地接触到的所有人,从公职人员到从事灵芝种植、养蚯蚓的百姓,他们共同的情感就是‘感谢政府、感谢政策、感谢福建’。宁夏人民很淳朴,珍惜当下,懂得感恩。所以,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不能是文质彬彬地念台词,而要呈现出百姓最淳朴、最真实的情感。”

  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在剧中饰演得福——刚毕业就毅然投身困难如山的“吊庄移民”工作的西北汉子。演唱技巧游刃有余的他,开嗓便亮出浓郁的西北韵味。“我的家乡就在祖国的西部——大美新疆。离家多年,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巨变,更切身体会到脱贫攻坚给人民带来的福祉。”王宏伟说,在对得福的塑造中,不仅唤醒了他年少时对戈壁的记忆,也让他回想起当年苦中作乐的西部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遥远期盼,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把西北汉子的率真和直爽、把青年干部的坚韧和魄力、把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展现在观众面前。

  “水花是苦命的,又是坚强勇敢的,她活得豁达通透。多重苦难都没有磨灭她向往美好生活的意志,她真的做到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女高音歌唱家龚爽嗓音甜美,表演生动,把水花从渴望爱情的小女孩转变为坚强女性的过程塑造得极有层次。作曲家孟卫东把最美的旋律写给了水花。其中,“花儿三唱”是水花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朗朗上口的旋律在剧中多次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唱出不同的情绪,唯美而触人心弦。此外,她与得福的对唱《心中有个尕妹妹》曲调悠扬,刻画了年轻人互生情愫的纯真与美好。

  歌剧《山海情》让闽宁镇的故事再次被人们忆起,这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是一条跨越了400多公里的生态移民之路。在“闽宁模式”下,曾经贫困的西海固早已破茧化蝶,成为百姓富足、安居乐业的特色小镇。歌剧《山海情》正是颂扬了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英模事迹和精神,用壮阔的交响,展现出一幅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的波澜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