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影视VS基金,谁是谁的“大餐”?

时间:2013年08月24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郑洁

  在“文化国策”、部分经济类型滑坡等因素合力下,近几年来文化基金维持火爆上升势头,尤以影视行业为基金最密集扎堆区域。据投中集团统计显示,截至8月初,国内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共有25只,可谓达到了新峰值。其中仅有5只为美元基金,另外20只均为人民币基金,显示了国人对于影视产业的集体看好。

  影视基金在国内发展已多年,人们在炫目于它所能带来的资本力量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质疑声普遍存在。诸如,好项目从来不差钱,影视基金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在上市退出投资方式的主导下,基金是否在行业里刮起了一阵浮躁风?业界很多人士认为,在上市渠道收紧的环境下,很多影视基金的日子并不好过,存在着在好项目、好资源争抢中的大量浪费。

  对于种种质疑,基金界也积极应对,正在悄悄酝酿着功能的转型。

  跟风投资 浮躁逐利基金饱受业界信任危机

  “现有基金大多是在争抢有限的优质资源,在业界刮起一阵跟风和浮躁投资之风,但事实上,我还从没听说过哪个好的影视项目缺钱的。姜文的新电影就直接对投资商宣言,要投他可以,但是所有资金都只能给予很低的回报。”铁佛如是直言。他是一家老牌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北京福缘视线影视文化的总经理,在电视业界也可算是领军型人物。铁佛直言,找过他想做项目投资的基金很多,他都根本没深聊。

  铁佛认为,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单片票房的猛涨,还有传媒影视类上市公司的利好,都在刺激着各种资金进入影视产业。除了基金,还有数不清的游资(即投机性短期资金)。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今年文化传媒类企业IPO前被叫停的有很多,这意味着影视公司上市难度加大,上市退出这条途径对于很多基金来说也不再是获利捷径。

  “资本力量,对于影视行业本身的发展作用未必大,上市潮带来的破坏性目前来看要远大于利。”铁佛重点分析了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量资金注入,很多想上市的公司近两年盲目增大产量,以达到上市规模要求。并且,在资本逐利下,影视创作近两年越来越浮躁,哪类题材好卖,就涌现出一大批同类影视剧。另外一条负面影响是成本的失控。行业固定的那些资源如明星演出费、舞美、服装等成本全线上涨,跟资本市场进入之前是完全两回事。“之前明星身价有行价,涨价需经过谈判,现在明星涨价到失控。”铁佛认为,从结果反推来看,当下的文化产业政策规划是有失误的,影视产业是否需要资本市场介入还值得商榷。

  抱着铁佛观点的影视业界人士大有人在。相较于游资的跟风或私人原因投资电影,从而使电影项目陷入粗制滥造的怪圈局面,私募影视基金的投资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更强调依靠专业人士的智慧,往往与影视机构达成战略性合作。也会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评估项目潜力、制定组合式的投资方案以管控风险。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影视私募基金的投资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很多私募影视基金声称募集的资金都至少高达数亿元,但披露的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却寥寥无几。一方面,这些私募基金所声称的筹资额与实际可能有出入,投资人后续是否投资的资金量也无法保证。另外,中国电影业自身市场使部分基金有些“名存实亡”,电影大多处于亏损,影视基金可出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上市收紧 项目失衡影视基金还可以干些什么?

  影视基金是否真如业界一些人士认为的那样日子并不好过?现有影视市场存量是否足够支撑这么多只基金在其中有所作为?为何还有那么多基金持续进入影视领域?

  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秘书长刘德良认为,目前不光好的影视项目其实不缺钱,就基金数量来说也已经足够产业需求。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将会完成从兴起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未来将形成一个以政府出资、以产业内的资本、专业金融资本、影视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影视投资的几股驱动力量。同时,影视基金也可以作为银行贷款和社会性投资的一种金融补充。但他也谈到,目前奇缺了解电影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双重人才,也许这才是风险基金面临的最大风险。

  上海SMG集团下属的尚世影业刚刚携手弘毅投资合作发起高达30亿元的影视专项基金。这是上海首只影视基金,也有望成为中国体量最大的影视基金。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直言:“中国影视不差钱。影视行业规模体量小,电影和电视剧投资一年总共就200多亿元。这个行业本就不缺钱,再加上近两年大量热钱、游资的涌入,整个行业创作者心态浮躁、作品质量下滑,很多人认为都是钱太多惹的祸。”另外,在项目投资上更像是一场赌博,赢的是少数。

  但在苏晓看来,逐步走向工业化的中国影视业,需要更专业规范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控制的手段来为它保驾护航。“基金绝不仅仅等于钱。”苏晓认为,基金的进入,将大大改变这个产业的博弈观念。影视基金往往采取“打包投资”的方式,很少仅投向单一项目,这对规避影视投资风险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同时,基金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了专业化的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专业化的决策水平。“影视行业未来几年的总体趋势是加速整合,对于类似尚世影业这样的国企来说,基金的进入和证券化将带来责任的改变,而绝非简单粗暴的圈钱行动。”

  电影制作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以目前基金的项目投资方式来看,为了降低风险,影视基金通常都向好莱坞学习到了“打包投资”的方式。它们往往会选择某些有潜力的电影公司,整体投资其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而很少投向单一项目。但在中国,能在2至5年间达到生产20部以上电影的影视公司数量很少,所以影视基金的避险要求仍然难以达到。

  在此种种行业现状面前,基金也在酝酿着转型。根据投中集团统计,在目前已成立的25只影视基金中,有10只基金的LP(Limited Parnter,有限合伙人)来自影视或大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基金引入具有专业背景的LP,为的就是更专业。另外,如一些基金提供的“投贷联动”则可视为一种金融补充。另外,一些基金设立了渠道投资专项。这类投资通常对基金规模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无成功操作案例。

  规模经营 产业升级影视界不应回避资本的大举进入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院院长魏鹏举说,他跟很多影视行业的人聊过,他们大多都很困惑,就像原来老一批收藏家看不懂现在的艺术品行情,再也买不起现在的艺术品,很多影视行业的人也接受不了目前“资本热”“金融化”的局面。

  魏鹏举认为,中国的影视人不能固步自封,应当正视当下资本大量进入产业的局面。“比如有人说煤老板怎么能搞传媒,可是世界著名的维亚康姆集团的老板原来就是一个门卫,这取决于投资人的追求。”

  魏鹏举说,市场中确实存在很多小规模基金小打小闹、简单逐利的粗暴式投资,必然会对行业原有秩序造成影响。也存在利用政策利好的投机型基金转为他用,甚至还有借此“洗钱”的。影视行业的人力成本非常高,财务报表也难透明,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中国的基金尚处在原始积累阶段,应该给予其一个发展过程。

  另外,影视业界的人也应看到,影视产业发展并不只是“项目需不需要钱”这个简单逻辑,规模化经营、全产业链经营这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前提,在这方面资本的作用很大。“尤其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处战略上升期,现下基金主要发挥的功能是推动跨媒体的兼并重组。这不是简单的‘空手套白狼’,要从大的产业角度看这一步,从国际上著名文化集团的经营来看,大多都是全产业链、跨媒体经营,其中需要的资金量就非常巨大。”魏鹏举表示,目前在非公领域的影视业兼并重组已初现苗头,如小马奔腾收购美国数字王国、万达集团收购美国AMC院线。

  “说穿了,这个行业不需要一般的钱,而需要带着战略性眼光的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会跟产业共同成长,也会对产业的整合和升级起到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可以适当在文化领域的准入机制、基金的规模和管理人的素质等方面设立标准,以让资本能够更有序地、理性地的进入产业。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