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电影营销商机一路狂奔
抓住电影营销商机一路狂奔 |
——剧角映画创始人梁巍的创业路 |
他从高中起就有一个导演梦,大学学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到北京逐梦,想拍电影,靠给优酷网拍视频等方式攒钱做电影项目,但以失败告终。2008年底,他告别了电影梦。2009年6月,他创办的北京剧角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剧角映画”)注册成立,转向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制作,以为能卖出广告,但结果又是惨败。2010年6月,电影《西风烈》的宣传负责人找他做病毒营销,这激活了他心中尘封已久的对电影行业的热爱。随后,他真正接了第一笔电影营销的单子——为《让子弹飞》做营销策划,首战告捷。2011年初,他调整公司业务,专注为电影提供营销服务。他就是创业青年梁巍。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梁巍带领年轻的团队一鼓作气,在电影营销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剧角映画的营收是1000余万元,纯利润200万元。截至2013年7月,已经为《最爱》、《钢的琴》、《环形使者》等百余部电影提供了服务。如今剧角映画的品牌估值已过1亿元,2013年5月,完成了第一轮融资。
两次失败放弃拍电影
对于梁巍来说,导演梦已是翻过去的一页,虽然梦想未成真,但那段做梦的日子缺失光辉岁月。这个逐梦的过程也为他日后从事电影营销埋下了伏笔。
时光倒流几年,在上大学期间,梁巍并不是一个规矩念书的学生。他拿起手中的DV机拍视频,集结一帮同学成立剧角映画电影合作社。他给当地的广告公司做过策划,开过碟店,当过兼职导游等。2007年6月25日,从湘潭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拍电影的强烈愿望,他踌躇满志来到了北京。
养活自己是第一步,梁巍凭借大学4年拍视频的经验,找到一份拍MV的工作,但仅过了两个多月,他辞职了。当年10月,他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单独接单子拍视频短片,这是他创业的起点。而他接单子的目的很明确,为拍电影筹备资金。2007年的最后几个月,他筹备了第一个影视项目,但因找不到人投资而流产。他不相信自己拍不成电影,2008年初,他又开始筹备一部投资300万元的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梁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导演。
从2008年3月开始,他与优酷网谈成合作,给优酷网的客户拍视频短片,植入品牌。优酷网付给他的报酬是每条短片500元。经过洽谈,优酷网将当年大多数此类短片交给了剧角映画做。为此,梁巍组建了多个拍摄小组,还和优酷网的销售人员一起去给客户提案。他接到的最大的一单是给微软公司拍3条广告短片,报酬10万元。
拍视频赚到的钱不断往电影项目里投,但还没到找演员的层面,一件意外发生的事情让梁巍对电影彻底死心了。2008年底,他的笔记本电脑丢了,里面储存着他筹拍电影的所有资料,一年来的努力与付出化为泡影。“那时彻底失望了,没有资源,也没人搭理你,而且花光了拍视频赚来的钱。”梁巍说道。无奈之下,他放弃了拍电影的想法。
2009年,梁巍以崭新的姿态重振旗鼓,并于当年6月23号注册成立剧角映画,这标志着他的创业正式走上公司化经营的道路。随后,梁巍将目光聚焦到了视频行业,他想在视频行业里做出成绩。通过对视频行业的观察,梁巍为公司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我们把所有的视频网站当做电视台,当做渠道,剧角映画是制作机构,做网络自制节目放到这些网站上播放,然后卖广告。”梁巍当时的想法比较新颖。那时,视频网站的竞争还处于烧钱阶段,还没有到拼自制内容的阶段。
剧角映画做了《星座好好玩》、《巨角音乐坊》等3档自制节目,在优酷网上播放。梁巍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卖出广告,但他的希望落空。广告商无法看到自制内容给品牌带来的传播价值。“3个自制节目最后成为先烈,做了好多期都没有卖出广告,最后不得不停掉节目制作。”梁巍说。更为残酷的事实是,他把这一年拍视频赚回来的钱全赔进了这几部自制节目里。
但两次失败并没有击碎梁巍的创业雄心。2010年初,经历了一波三折后,梁巍为公司的发展定下了调子,踏踏实实地研究怎么给品牌提供以视频内容为核心的营销服务,至少这个业务是赚钱的。
峰回路转重回电影营销
然而当梁巍不想再折腾时,机遇却找上门来。2010年6月,电影《西风烈》的营销宣传负责人找到了梁巍,他说看到了剧角映画为某个品牌做的病毒营销视频,希望梁巍也能给《西风烈》做几个病毒营销视频。虽然后来这部电影的营销并没有交给梁巍的团队做,但这个契机让梁巍把视角重新放回到电影行业。“原来电影在网络上的推广也没什么招数,而整个电影行业都谈不上有专业营销,很多电影在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上没做过系统的营销推广。而在论坛和贴吧上,有些营销公司只是做了一些水军推广。”梁巍认为,电影营销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电影市场的发展,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为品牌服务让梁巍积累了很多互联网营销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把为品牌服务的那套经验运用到电影营销上。”那时,梁巍仅停留在思考层面,还没有付诸行动。4个月后,一位早期和他一起创业的朋友将他介绍给了《让子弹飞》的制片人马珂。对于梁巍来说,转机来了。他带着《让子弹飞》的营销提案去找马珂。“他看了我们以前做的病毒营销视频,觉得还挺有想法,于是交给我们做了。”梁巍说。他们为《让子弹飞》策划了九宫格病毒视频、地铁惊现麻匪帮事件等。这是剧角映画做的第一单电影营销业务,赚了十几万元。
之后,梁巍召集公司的七八名同事开会。“我们必须做个选择,要么服务电影,要么服务品牌。”梁巍说。当然有员工反对,因为当时剧角映画已在竞标一个500万元的单子,给中华英才网做一整年的视频宣传方案,而给每部电影做网络营销,只能赚到十几万元。重要的是,剧角映画并没有电影行业的资源。如何选择,对梁巍来说确实有点困难。最后,对电影的热爱让梁巍选择了电影营销。
从2011年起,剧角映画的经营业务进行了重大调整与转型,正式定位于一家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大型电影营销机构,集电影全案营销发行与娱乐商务植入为一体。梁巍又回到了电影行业。
声名鹊起发展直线上升
梁巍从崎岖不平的道路走上了平坦大道,剧角映画从2011年起迎来了快速发展。没有创业合伙人,梁巍独当一面。没有影视资源的积累,梁巍和他的团队通过网络联系电影制片人。而《让子弹飞》的营销案例为梁巍谈业务加了不少分。
在剧角映画所有员工的努力下,很快便在电影营销领域赢得了名声与关注。2012年总营收1000多万元,纯利润200万元。截止2013年7月,剧角映画已经服务了100多部电影。这是梁巍2012年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剧角映画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电影产业链,从一部电影的剧本筹备期到发行期,全程跟进一部电影,提供全面的营销服务。
目前,剧角映画也在营销自己。2011年5月,剧角映画专门创办了一本关注电影制作、营销与发行的电子杂志《剧角电影观察》,每周五推出一期,这是民营电影公司创办的第一本电子杂志。截至2013年8月,该杂志已经制作了100期。每期发给行业内的制片人等手中。
梁巍认为,这本杂志是剧角映画能拉到那么多业务的原因之一,而这本杂志的推送也是为电影人服务的一种方式。
目前,剧角映画的团队成员也发展到了七八十人,主力军是“80后”。“学习与分享”,是梁巍为同事制定的四字方针。他期望同事们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学习新知识,并学会分享。
2012年是剧角映画发展非常稳定的一年,但梁巍居安思危,于2013年初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取消了一些旧部门,组建了一些新部门。目前,设置了电影事业中心、数字营销中心、制作中心、营运中心等12个部门。
首轮融资推动品牌经营
虽然电影营销的业务已经做得比较大了,但梁巍心中有着更远大的发展目标。“我其实更在意的是剧角映画这4个字。从2011年开始,我就有规划地经营这个品牌。”梁巍说。为提升剧角映画的品牌影响力,梁巍尝试着做荣誉营销,在某部电影放映前出现“剧角映画荣誉营销”的字样。“我们会垫付一部分前期的营销资金,然后一块分票房。在我们之前还没有一家营销公司这么做过。”
经营品牌的背后,是梁巍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他认为,剧角映画的发展已经不局限于电影营销领域,而是要做跨界发展。“我们立足于电影营销这个核心,但肯定不靠从电影制片方那赚点营销服务费为生,我们会靠其他产品生存,比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开发我们的产品,此外,我们也在做一部分电影投资服务。”梁巍告诉记者。他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电影营销这个核心,把这个行业的价值最大化,在最大化里赚钱,做出一个中间收费站,这边是电影,那边是观众,路过收费站,都需要付费,这是他的终极目标。
2013年5月,梁巍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没有投资公司照样可以发展下去,但我希望公司发展得更快,跟上电影市场发展的步伐,所以我们需要资本推动。其次,剧角映画也到了该规范管理和经营的时候了,因为我不太懂管理,引入资本,我可以从投资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接受规范和专业的指导。”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