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个德国特效制作公司的奇迹

时间:2013年08月10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裴秋菊

影片《2012》中震撼的灾难特效镜头

  2012年,一家年轻的德国特效公司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和艾美奖最佳视觉效果奖,这就是PIXOMONDO影视特效公司(以下简称“PIXOMONDO”)。该公司曾担任众多好莱坞大片的幕后特效制作,其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雨果》、《钢铁侠2》、《饥饿游戏》、《白雪公主与猎人》、《速度与激情5》等,其中好莱坞巨制《雨果》在席卷全球各大电影节的30多个奖项之后,更是一举拿下了第84届奥斯卡5个重要奖项,其中包括最佳视觉特效奖。

  近年来在不少欧美大型特效公司纷纷遭遇经营困难,不得不削减影片的制作费的同时,来自德国的特效新秀PIXOMONDO却能突出重围快速扩张,其成功根源在哪里?它有怎样的运作流程?又是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好莱坞特效工业内实现突围的?该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西罗·库泽分享其经验。

  7x24小时的运作流程

  2001年,PIXOMONDO在德国一个仅有8平方米的地库中建立起来,为电影电视、广告以及企业宣传片等领域提供视觉特效制作及监制、CG(电脑图形)角色设计、三维动画和前期视觉预览。当时只有25个员工,发展至今已成为拥有600名员工的技术团队。2008年PIXOMONDO在洛彬矶的创意中心开设了旗舰工作室,如今在德国的柏林、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北京等地设有全球联网工作室的国际视觉特效公司,目前在全球有12家分支企业。PIXOMONDO采用多元化战略,在视觉特效方面,包括电视节目和故事片当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业务范围涉及广告制作及互动性主题公园活动等。

  PIXOMONDO拥有精深的国际影片制作经验和世界各地的名家设计师,它将自己定位在视觉特效变化的最前沿。PIXOMONDO的国际工作框架,使其有资格获得英国的税收抵免和欧洲税收的激励措施,如德国联邦电影基金等。整个PIXOMONDO采用跨时区,24小时7天全球联网不间断有效协作的独特运作流程。西罗·库泽说:“我们的工作是由一些小的工作组协作完成,工作组可能有几十人、几百人,一般在不同团队中会有分工,这样循环作战保证24小时都有人工作,在《雨果》的特效制作当中我们就是这样协作完成的。我们的视觉特效是通过技术驱动的,但是另一方面现在技术的前期和后期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流程,这实际上也在进一步利用我们数字方面的技术。”

  在《雨果》的视觉特效制作中,PIXOMONDO全球网络中有10家工作室参与制作,出色地完成定格动画、微速摄影、图像变形、动作捕捉和手key动画的制作。其中,超过800个立体特效镜头由来自PIXOMONDO公司的10个工作室400多个艺术家协作完成,镜头制作跨越德国、美国、中国、加拿大和英国,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制作电影的视觉效果。

  分块合作和本土化经营

  作为一家CG特效业新秀,近两年的频繁获奖帮助PIXOMONDO提升了不少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去年《雨果》为公司斩获了首座奥斯卡最佳视效奖。随后,由其负责完成全部特效的电视剧集《权力的游戏第二季》又成功摘得最佳视觉特效奖。

  西罗·库泽介绍,PIXOMONDO最初的突破得益于和好莱坞大片的合作,尤其是2009年由其主导特效制作的《2012》。这部以特效场面为卖点的大制作为公司在国际上赢得了口碑,该片是PIXOMONDO首家海外分支洛杉矶分公司运作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尽管分公司的员工人数很少,但是效率却很高,这主要是由于PIXOMONDO在全球各分公司实现了分块合作的模式。公司每次接到一个大项目,都会先被肢解,然后按照步骤,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分工完成。各分公司拥有完备的部门配置,可以独立承接项目。在项目运作中,本地工作室负责与片方联络,并将工作分配给其他工作室合作完成。多工作室协作是PIXOMONDO做项目时的常态,如《雨果》就动员了当时11个分公司中的10个参加。相比传统特效企业的集中化生产模式,其全球分工合作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直接进入各地市场得到更多元的项目,再利用内部分工平摊成本。这样能打破特效公司依赖单个项目的老模式,降低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此外,深入全球各市场也能调动更多资源,能够为国际客户争取到不同地区针对电影的减税、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巩固了公司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PIXOMONDO在亚洲的2家分支企业分布在北京和上海,主要面向电影业务的北京分公司至今已参与了20多个电影项目的特效制作,包括《超凡蜘蛛侠》等重量级新片。西罗·库泽说:“在《雨果》和《星际迷航》中,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工作室完成的工作成为在影片制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尽管PIXOMONDO是一家国际性企业,但其在分公司奉行本土化经营方针。据相关人士介绍,在最为关键的人才方面,PIXOMONDO的方针是以培养本地新人为主。业务方面,虽然公司现有的工作仍以好莱坞项目为主,但PIXOMONDO也在积极寻找进入本地市场的入口,试图建立与本地导演、制片人的联系,并通过一些小规模项目进行试水,因为与本地电影产业顺利接合才是主要挑战。虽然企业运作追求本地化,但PIXOMONDO对具体项目的选择会强调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

  质量是最重要标准

  拍摄电影是非常大的项目,以最高水平完成电影是导演对PIXOMONDO的要求, PIXOMONDO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雨果》的特效制作中,当时有2.8万个拍摄版本,整个流程由58个人的团队协作完成、合成师最后做了12遍才把特效做成。所以那么多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展示的视觉特效令人印象深刻。”西罗·库泽说。

  在影片《雨果》的制作中,有一些镜头将质量和效果推向了极致。比如影片中有一组魔术表演的镜头,当中涉及到清除威亚、凳子腿儿和辅助支撑杆。为了便于拍摄和演员表演,在实拍当中使用的魔术环并不是一个完整圆环,而是个半环。这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开始要对其进行立体追踪。难度在于圆环非常细,要三维制作半环,再合成上去,这需要精细到每个像素,不能有任何偏差。然后再进行光影、材质和灯光渲染来模拟现场的真实环境下的反射。实现圆环的无缝接合。而这组镜头另一个任务就是群组模拟。填补大量的观众。将一系列在绿屏场景中拍摄的观众素材通过摄像机进行运动匹配填充到画面当中。因为要达到完美的3D立体效果,需要对剧院的大小尺寸都进行精确的数据比对,每一排观众放置的位置都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推敲,以此来保证极致画面。西罗·库泽说:“在某种程度上,技术也在激励着创作,艺术和电影依赖技术支持。视觉效果是技术与艺术的连接点,帮助电影制作人完成他的创意。”

  此外,特别音效非常重要,可以加强对话的效果等。以前,人们都认为视觉特效是后期制作,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后期制作,而被PIXOMONDO团队视为不可分割的特效制作部分。“从执行到设计,视觉特效技术也为电影制作增加更多的自然性,同时使之更加高效。”西罗·库泽表示。

  视觉特效产业的激烈竞争引发更新更强的技术与工具开发、工作流程变革,而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影像设计的优势和魅力也日益凸显。西罗·库泽认为,实际上电影与科技一直都在互相影响,将在未来继续融合,并且触及公众,让他们在视觉上产生共鸣,帮助电影制作人体现他们的创意。把故事情节和视觉特效能够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真正和谐。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