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会所:艺术品收藏投资的经营新势力
艺术会所作为艺术品经营领域的新生事物,其在国内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太长。虽然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哪一家艺术会所站出来声称自己为国内艺术会所的首创者,但依照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走势曲线来判断,其最先在国内出现应该是在2008年前后,当然也有可能更早。
记者之所以将时间定于2008年前后,其依据一方面是基于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近几年的行情走势,另一更为重要的依据则来源于对目前国内艺术会所创办初衷的解读。2005年前后的市场火爆在让所有从业者获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很多延续至今都仍未解决的问题存在,但由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市场洗牌却让固有的艺术品经营模式遭受了第一次的严重冲击,转型以谋求发展自然势在必行,而艺术会所选择在此时生成与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京最早的一家会所名为“皇家俱乐部”。它成立于1990年,由境外投资,引进国外高档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模式。1994年,北京出现了会员制俱乐部: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它们的特点是都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俱乐部内豪华、高档,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当时的富有者为了生意上的需求多在此结交朋友,这里成为了真正的商业俱乐部,并多以商务会员为主。1996年至1997年,以俱乐部为主的会所开始转型,大型的高档社区出现了私家会所,会所的设计以及经营管理方式受港式会所的影响较大。
艺术会所作为会所形式当中的一个分支,其出现也势必与会所的最初形成有着某种相似性。回顾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进程,1993年前后开始逐渐出现的关于艺术品的拍卖活动可视作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初现的节点,而在此之后长达十余年的发展时间里,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仍旧保持着一个不温不火的形态在发展与生长,直到2005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火爆升温,才逐渐将这一局面逐渐打破。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在交易市场当中存在众多的泡沫经济,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这种市场的骤然爆发的局面下,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艺术品的交易与收藏乃至投资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据一位由经营画廊后转而经营艺术会所的负责人介绍,“最近几年市场行情下跌让我们的销售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了办一次展会却无一成交的尴尬状况。在这种局面之下,我们不得不改变经营的策略,将以前的纯销售模式创新为艺术品会所式经营,通过这个平台为会员提供多元化服务,增加客户的黏性。”
由画廊演变为艺术会所在某种程度上看似是一种经营的升级,但这种转变却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以及局限性。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其经营范围以及经营内容与艺术会所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行情下跌之时,转型并不一定能带来“树挪死,人挪活”的奇迹。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画廊经营就不能升级为会所经营,但前提是画廊本身的质量要够高,市场经营的软硬件俱全,这样才能有如同娱乐圈艺人般“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的升级可能。
除了由画廊升级而来的艺术会所之外,由艺术品的藏家以及民营美术馆创办的艺术会所也不在少数,而藏家与民营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所存在的共性也决定了其具备成立艺术会所的前提条件。艺术品的收藏对于藏家和民营美术馆而言本身就是号召力与信服度的体现,再加上他们自身存在的人脉关系以及背后的资金链支撑,都为他们的艺术会所之行提供了足够的保障。
在画廊与藏家以及民营美术馆纷纷开辟会所疆土的同时,作为艺术市场输出支撑的艺术家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相继涉足艺术会所领域。由艺术家牵头的会所相较于前两种的会所形态难免会在经营范围上要局限很多,但或许正是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才让这类由艺术家牵头组建的艺术会所显得更为轻松自在,也更容易聚拢人气。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