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互联网产品只能吃“青春饭”?

时间:2013年07月19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 伟

  将“韶华易逝,风光不再”用来形容互联网产品中的翘楚博客、微博、微信的跌宕更替,似乎并不为过。在互联网产品江湖有这种传言:博客将死,微博已老,微信唱衰。果真如此吗?

  博客会不会被取代?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其实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不会相互替代。”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表示。方兴东除了“博客教父”的称谓外,还是互联网实验室和义乌全球网的创始人。2002年,他将当时欧美流行的新型网络交流方式Blog引进中国,命名为“博客”,并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博客网站——博客中国。此后,博客大热。

  但博客中国的快速膨胀导致发展失控,方兴东无力维持。现在看来,当年博客中国的问题存在于经营、管理中。“其实博客中国就是很好的博客媒体,当年可能还会超过新浪,但是当时我们想高速发展,导致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他认为,相对于微博、微信,博客的门槛更高。“博客用户需要能够成篇地写文章,核心用户达到一两亿就很难再增长;微博门槛相对较低,但也需要一定的写作编辑能力,核心用户大概三五亿;微信更简单,会说话就行,十亿级的目标用户都有可能。所以写微博、微信和博客的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不一样。”

  “博客媒体一定要专业化,要小而美,且定位明确。”在方兴东看来,博客的群体不应该人数太多,而应是部分精英人士,同时需要专业化的运作。但他认为,博客要达到微博的热度“永远不可能”。

  微博风头锐减

  “对于我来说,更多的还是在使用微信,因为微博的用户体验太差了。”传媒梦工厂首席执行官蒋纯认为,目前微博影响力已在逐步衰弱,微信朋友圈等都在分化它的“版图”。

  时间回溯到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测试,引爆了全民微博热。随后的2010年成为了业内眼中的微博发展元年。这一年,微博站点数猛增了417%,从年初的17家增长到12月的88家,微博访客数全年的增长率达到259.5%。2010年12月,微博行业访客数突破1亿大关。网民对微博的热捧,让微博成为2010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

  2011年,微博继续了大发展的势头。当年我国网民在各网站注册的微博账号约8亿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的信息量约为2亿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超过200%。然而,2012年微博的增速开始减缓。即使是独占鳌头的新浪微博,也同样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有数据显示,2012年,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40%。

  蒋纯认为,微博的影响主要在于获取新闻。“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关注的更多的还是朋友圈,发微博并不频繁。”他说,之所以认为微博已步入衰落期,其实也是正常的兴衰周期,微博被逐步弱化、分化的原因是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问题。“相比来说,微信的用户体验稍好。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任何媒体都会变成旧媒体,互联网本身也在慢慢蜕变成上一个时代的东西。”蒋纯认为,“新浪微博接下来要考虑提升用户体验,完善自我的发展。”

  微信将被谁终结?

  难以否认,目前,微博这个曾经被全民追捧的时髦产品,其风头正被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新星”微信抢去。

  博客红火了两三年,风头就被后起之秀微博抢去;微博兴盛了两三年,风头又被新锐产品微信抢走。有评论人士将其戏称为“江山代有新品出,各领风骚两三年”。对此,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闫小佳表示:“在互联网时代,这很正常,互联网产品的迭代周期确实很短。”

  “创新一直在发生,新的模式层出不穷,谁也不敢说微信就是网络社交模式发展的终点站。即使明年微博这种模式死了,也不足为奇,因为产业还是在继续发展,新陈代谢是永远在进行着的,不会停下来。”闫小佳说。

  但如何让天花板尽可能地高,让互联网产品保持更长时间的兴盛?五季咨询合伙人、IT评论人洪波认为,首先是要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新鲜体验,不断改进产品、不断地更新功能、不断地服务用户。其次,要谨慎商业化,更关注产品本身发展。在互联网世界里,成功的产品不少,昙花一现的更多。浮躁、功利让许多网络“新贵”半路折戟。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