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图书正走向细分市场时代
一年一度的全国美术图书交易会于7月6日至8日在太原举行,本次交易会共设展位65个,约1万余种图书参展,参会人员来自与美术密切相关的出版社、书店以及其他美术机构。作为美术图书的一次大规模展示,主办方希望通过更紧密的方式增进信息的互动和业内的交流。随着市场日趋激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夹击,美术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如何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既保持利润持续增长,又保证出书的品质和出版社的品牌,成为业内广泛交流的重点。
图书品牌需要积极维护
作为此次交易会的主办方,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其品牌的精心维护和重点推介则体现在《“大红袍”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册子上。所谓“大红袍”,即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两套大型系列画集的别称。这两套画集20年来,已经成为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品牌的建立,需要多年的积淀,也需要积极的维护。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对此表示:“要更严格地执行品牌图书的选择标准,在用纸、编排、装帧设计等方面严格执行统一标准,考虑到行业内的模仿和跟风等行为,适当的时候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维权。”据了解,“大红袍”已经出版200余种,将陆续推出书法、油画等系列产品,现在正在资源梳理和选题论证阶段。
维护品牌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出版形象,对后续产品的陆续推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山西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傅山书法全集》之后又推出《傅山书法精品诗轴典藏》,便是对品牌产品的持续开发。湖南美术出版社即将推出《黄永玉全集》,同时还辅以《黄永玉九十》及《黄永玉和我们——〈黄永玉全集〉编辑出版前前后后》。这种以全集为主,旁涉相关话题为辅助读物的出版实践,是对品牌的适时推介和深入挖掘,也是维护品牌美誉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技法类图书细分市场
技法类图书一直是美术出版社重点经营的项目。从各家出版社精力所向和重点项目的推出,可以看出细分市场在出版社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绘画类技法产品有故宫出版社推出的《故宫画谱》;书法类技法产品,则有西泠印社出版社的“中国书法经典碑帖导临类编”“碑帖导临”“千年经典写经”三个系列。相对于传统的书画技法类图书,有的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费顿焦点艺术家系列、日本纸上动漫技法全书系列、英国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绘画课程教学系列,都是值得关注的系列图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引进版权方面一向大手笔,此次也有大量引进版图书面世。
针对一线教学和美术高考方面,河南美术出版社的“一线教学系列丛书·步步精心”,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美院style高分密码——美院风格教学范例人物速写”,都是瞄准了特定的需求而开发的成体系成规模产品。
很多出版社都发现儿童图书市场的需求旺盛。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从指尖到心灵”丛书分别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教程,“宝贝学画”“简笔画教室”系列更是将低幼龄儿童纳入到消费群体当中。此外还有中国纺织出版社推出的“儿童绘画技法与想象力训练丛书”,可见细分市场已经成为趋势。
高端产品强势出击
时下纸质图书因受到数字化的强烈冲击,呈现两极分化。大众类普及性图书将渐渐向数字化靠拢,而印装精美的画册类图书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加之数量有限,最终会成为奢侈品。
此类大部头的高端产品有广西美术出版社和故宫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兰亭书法全集》(故宫卷),此全集囊括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300余种《兰亭》的书法碑帖文物。另有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碑全集》(20卷)、《盛世佛光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全3卷),荣宝斋出版社计划出版的《毛泽东书法选》(上中下卷)等定价都是数千元。相对于成套的高端产品,单册的诸如山西人民出版社的《珍品·水韵仙姿》、《可乐居选藏山西传统家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龙泉窑》,千元左右的价格只属平常。
这些定价数千的图书其实还不算最高端的产品,真正属于高端的动辄过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在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展位上,一册装帧奢华、出版历时3年的《瑞应永乐——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极为吸引眼球。本书采用当代最尖端的图像采集和印刷技术,以大4开高仿真印刷画册形式全景展现,图片精美逼真,并结合权威专家对其渊源、题材、艺术价值及道教图像的神祇谱系排位等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全面、细致和重点突出的解读和展现方式,为壁画文物的保护和当代人物画、壁画的借鉴打造高仿真经典范本。此书去年一经推出,获得极大关注。据出版社发行负责人介绍,此书虽然两万多元的定价不菲,但销量并不差,客户集中在国内图书馆、艺术院校、美术家、收藏家等一些高端群体。
高端的产品还包括高仿品。山东美术出版社的高仿品已经纳入书目的有几十种,定价最高的是《孔子圣迹图》,分别以手卷和册页的形式出版,标价2.2万元。
面向专业渠道的美术图书交易会何时才能和公众近距离接触,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一次和美术图书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这取决于主办方的定位和决策。随着传统图书市场的日渐萧条,出版机构更应该敞开胸怀,接受读者的检视和挑剔,这样才能使图书在选题阶段就能准确考量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容量,否则只能与读者越来越远,与日益发达的文化消费市场越来越远。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