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一种对话的语言
德国加装银支架杯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拍卖活动热情高涨,拍卖节目广受欢迎,英国人对于中国瓷器的钟爱溢于言表。其实,瓷器对英国人具有持久的诱惑力,过去几个世纪它们在欧洲热销并被广泛使用,现在则为博物馆和私人珍藏。6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瓷之韵”瓷器精品展,是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第一次在中国联袂展出其收藏的中国和欧洲瓷器珍品,彰显了伦敦这一中国以外收藏和研究中国瓷器的主要中心,在收藏历史、数量、质量和种类上的无可匹敌。
当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时,吸引欧洲人并使之震惊的是其精致耐用、洁白透亮等特性,而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则起源于对中国外销器物的追求。展览中,广州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就是当时中西方贸易盛况的见证与写照。从酒碗外壁描绘的图案可以看到,货栈沿着城墙和珠江间的狭窄河岸而建,尽管门面不大,但每栋建筑进深有300余米。据了解,17世纪至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促使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广泛开展,产生了很多瓷器订单,有的瓷器在景德镇直接烧制装饰,有的则干脆在景德镇素烧后再运到广州彩绘,进行二次焙烧。就这样,每年数百万件中国瓷器,包括餐具、酒具、陈设器被运往欧洲,欧洲富有阶层购买它们除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外,还用来陈设以美化住宅。
与大量输入欧洲后成为寻常物件的其他商品不同,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都是稀世珍品,它们经常被加装银质配件凸显价值、提高地位,并获得新的功能,如碗可能被改造成杯子,罐可能被改造成啤酒杯。此次展出的藏品中有一件产自中国江西景德镇的德国加装银支架杯,就是在慕尼黑加装了支架,杯体上的金饰是将切割的金箔用漆粘合剂粘贴在其表面而成,当时它与其他异域珍品一起出现在欧洲王室和贵族特制的陈列展柜或住所内。正如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所言:“本次展览将带领中国观众探索一段至今仍然隐秘的历史——西方世界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中国的外销瓷热潮以及中国瓷器对欧洲制瓷业的巨大影响。”
据悉,此次展览精选148件套精美瓷器,从明代早期的外销瓷,到欧洲在中国定制的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还包括部分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瓷器精品,充分展示了那段广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欧文化交流与碰撞,体现了中国瓷器从热销欧洲到被广泛使用、从被博物馆展陈到被私人争相收藏这一持久魅力的历程。“就像这个瓷盘,欧洲人对上面图案的意义一无所知,但却很喜爱这些的纹样,用来装饰房间或是进餐。”指着展柜中的一件藏品,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说:“瓷器是最早出现的全球性商品之一,瓷器的历史是全球对话的历史,其对制造技术和日常生活、人文风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是双向的,我将其比喻为一种对话的语言。”
这种对话在展览中得以充分呈现,仿欧洲风格的中国瓷器与仿中国风格的欧洲瓷器并置展出,是本次展览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欧洲东印度公司大量向中国订购欧洲风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仿制或改造欧洲的原器物。这些瓷器不仅包括仿制欧洲陶瓷器的餐盘、甜点篮等各种餐具,还包括更多用来装饰餐桌的瓷雕艺术品”;“正如欧洲造型和纹饰的仿制品构成中国贸易瓷的一部分一样,中国纹饰也传至欧洲并出现在欧洲瓷器上。更为普遍的是,欧洲人将中国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进行改造,并与日本和欧洲的元素混合在一起。”透过展览介绍,观众徜徉其中,可以了解中国外销瓷器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还可以深刻地看到中国外销瓷器输往西方的过程和西方人喜欢中国瓷器的过程。“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先民最重要的创造,瓷器在西方世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知中,扮演了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对中西方世界而言,中国外销瓷器无论是在瓷料、工艺、装饰,还是在瓷器文化方面,使双方均受到裨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如是说。
[相关链接]
7月2日,在“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展厅对面开幕的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为这一展览提供了实物对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瓷甚丰,除部分瓷器展陈于常设陈列“古代中国”外,此次特选出130余件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分为颜色釉瓷艺术、釉下彩瓷艺术和釉上彩瓷艺术3个部分展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工艺不够成熟的原始青瓷,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青瓷已具雏形,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进入到早期瓷器的生产阶段。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造型丰富、种类繁多。
唐宋时期,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唐代形成了以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生产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以及“类银、类雪”的白瓷。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窑场林立,形成以汝、官、哥、定、钧为代表的五大名窑,其中以“汝窑为魁”;此外还有北方地区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并形成了庞大的窑系,烧制出各具艺术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景德镇以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彩瓷品种多达数十种,瓷艺荟萃。明代御窑厂生产的瓷器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清康、雍、乾三代尤盛,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名品,是釉上彩绘瓷和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成果展也于同日亮相,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当年准备销往海外的中国瓷器——通过场景还原、海洋特征展品模拟海底隧道,引导观众进入水下考古的场景之中,以福建定海白礁一号、辽宁绥中三道岗、广东南海一号、西沙华光礁一号等沉船遗址为例的重大发现与发掘,揭示出我国古代海洋交通史、海外贸易史、外销瓷、造船史、古代城市布局等课题研究成果,并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洋文化、国家海洋战略等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展览主色调为蓝色,声效以非线制作的水下考古作业声效为主,集中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余年来在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借此让社会了解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水下考古事业的重要意义。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