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大长民族志气
http://www.cflac.org.cn     2011-10-26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准、仲呈祥、王伟国、金冲及、孟繁树、尹鸿等专家学者在电视剧《辛亥革命》研讨会上称赞

《辛亥革命》:大长民族志气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充满了一种对历史的认知,对未来的拥抱。”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评论家仲呈祥10月24日在由中国电视艺委会和《光明日报》主办的电视剧《辛亥革命》研讨会上提到,前不久他碰到田华、陶玉玲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听她们这样评价该剧。这些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表示:“这部电视剧真好啊。我们很多人不懂辛亥革命是怎么回事,看了这部电视剧后彻底了解了那段历史。”这番话让仲呈祥等专家深深意识到,电视剧《辛亥革命》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所提供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是多么重要:正是一批革命先行者的百折不挠、赴汤蹈火奠定了共和国的基础,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慷慨牺牲的献身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海关权没有了、铁路权没有了、矿山权没有了……清政府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衙门,他们要什么,清政府就给什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让人非常心酸。而看了电视剧《辛亥革命》,大长志气,大长民族志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的一番话,也道出很多观众的心里话。

    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许多角色的台词都有历史根据,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历史学者金冲及说:“只有真实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使人受到难忘的教育。”剧中孙中山的几次长篇演讲在演员马少骅的演绎下十分动人。金冲及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一个“真”字:“因为这些话都是从孙中山内心深处自然奔泻出来的。”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剧也是如此。仲呈祥表示,一个敬畏、珍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对自己民族重要历史采取戏说、解构,充满自卑的民族是完全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剧创作者继承发扬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美学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创作。“我几乎是亲眼目睹了该剧编剧王朝柱呆在山上,遍览群书、冥思苦想、不耻下问,写花了一头的黑发,写掉了一腔的白牙,才拿出这个作品,就是为了对得起我们这个民族。这值得所有创作者学习。”仲呈祥无限感动地说。

    该剧涉及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时期中的众多名人,除了孙中山、黄兴等我们熟知的革命志士外,一些历史次要人物也纷纷登场,给观众描绘出一个个轮廓清晰、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说,这部电视剧纠正了自己以前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例如胡汉民是国民党中的右派,他坚决反共。“但看了这个作品才知道,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不同角色。在电视剧《辛亥革命》里,胡汉民是孙中山最忠实的追随者,他参加革命也是义无反顾。这也是尊重历史事实的。”

    尊重历史的戏剧性

    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本身极富戏剧性,如何把这种历史本体戏剧性转化为艺术本体戏剧性,是电视剧《辛亥革命》面对的首要难题。孟繁树认为,该剧把孙中山跟袁世凯的对立作为重心,而不是选择孙中山和慈禧的对立,这么写符合历史本质。“看了这部戏,我才感觉到,袁世凯是当时政治漩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剧中,袁世凯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立场不断变化,又通过政治手腕夺得政权。抓住了他,也就能更好地处理戏剧冲突。”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谈到,电视剧《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是第一主角,但是黄兴和袁世凯这两个人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过去一些表现辛亥革命的影视作品中,黄兴是一个配角,仿佛只是一个军事指挥。这部作品对黄兴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准确的、历史的、公允的描写,这就非常了不起。

    书写历史的戏剧性决不是强调戏说。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评论家李准说,革命思想处在叙事中心。该剧正因为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所以能够牢牢抓住革命的主题,辛亥革命的历史也才能够表现得如此全面、清楚。尹鸿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该剧没有过度追求戏剧化、传奇化的东西,没有追求夸张的造型、雷人的台词、偶像化的处理,而是力求还原历史质感,还原历史人物情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