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提高须坚持两个深入:一是深入传统,二是深入生活。对于传统的深入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重视,而对深入生活却关注不够,更缺乏自觉的行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要反映人们内心的精神诉求,艺术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当代书法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只有深入生活,体验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探索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才能写出真我,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快、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人们的生活状态不再是过去农业经济下的舒缓、恬静、闲适。如果书法家无视社会的时代变迁,想当然地以一种自恋情结,沉湎于历史的生活状态,创作的基础必然是虚拟的、不真切的、不鲜活的。创作的作品就缺乏生命力,也难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深入生活并不意味着媚俗,它要探索和反映的是当下人们内心世界最本真、最朴实、最核心的精神诉求。尽管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浮躁,但这只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表象,而在这种浮躁的表象下面却蕴藏着人们对宁静、恬淡生活的渴望。同样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尔虞我诈现象,但人们内心却充满了对诚实厚道的热切期盼。如果不深入生活,探索生活的真谛,你就会被生活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也随波逐流,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浮躁、浅薄。现在我们看到太多缺乏生活底蕴的制作,作品要么死板无情,要么矫揉造作。好的书法作品绝不是缺乏生气、无病呻吟的,它一定是书家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在特定情境下有感而发的情感宣泄。
在深入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深入自然生活,“师造化”。诚然,书法不同于绘画,它并不描写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赏活动中我们能从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在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从自然事物迁想妙得于书法,从而得到创作的源泉和提高的动力。这样的例子在既有的书法知识体系中很多。《新唐书》中载“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陆羽《唐僧怀素传》记曰:“(怀素)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由前可知,文字虽是人为的创造,然而塑造文字符号的美,亦还须以自然为师。
不光是书法的创作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就是在临碑写帖的书法活动中,也要到古人曾经生活的书写环境中去体验。书法其实是写心,临写碑帖重在心灵的沟通,除了去观照碑帖所透露出的信息外,还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古人的书写感受。事实上书家创作一件好作品,与所处的环境、氛围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此时此地书写介质与书家情绪共同生发相互作用,达到天人合一的书写境界,才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情融于景,情寓于书,心手双畅,有如神来之笔。这些东西离开实地考察、坐井观天是无法体验到的。我们临写碑帖往往强调的是苦下工夫,勤学苦练,这非常必要;但是一味地临摹苦写往往让人思涩焦躁。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拓宽视野,放眼大自然,投身大自然,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思维,迸发灵感,才能妙笔生花。
总之,书法艺术所传达的,正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秩序结构相碰撞、相协调的伟大生命之歌。生活在生活当中并不意味着深入了生活,只有走出书斋,敞开心扉,积极投身于生活的怀抱,用心去体验,丰富阅历,增加生活积淀,生活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