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丹和他的情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罗丹去克劳戴尔的工作室上的第一堂课,只说了一句话就走了,“把泥和好”。“如果不是做雕塑的人可能体会不到,罗丹是非常讲究泥的软硬度的。他很多非常大的人体,最后用很湿的软泥从背后一推,所有的情感全在里头,如果认为这只是技的话,你去临摹吧,一个月是临不出来的。”观“由技入道 青蓝相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联展”后,一位雕塑家发出了如此感慨。
十月(青铜) 王 伟
展厅里,王伟的《十月》,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着色雕塑纯朴简约的语言表达;陈钢的《回眸》、屈峰的《遮掩》,用中国传统木雕进行具有当代视觉文化内涵的人文形象塑造,立志传统题材的再认识、再挖掘、再创造;张伟的《一座大山》、张松涛的《种植计划——草木》,则借由生态问题展开对人类未来的思考。艺术史和博物馆都不需要重复的东西,所以对于年轻的雕塑家们而言,突破就显得异常重要。无论是回溯古典艺术精髓、用写实手法表达永恒,抑或创造写意意境,还是经现实的真切表达人性的光辉、用理性的角度看待自然与社会,陶、木、金属、综合材料……作为象征着中国雕塑的未来力量,参展的青年雕塑家们在雕塑精神、雕塑语言和雕塑材料上,都试图由技的层面进入一种道的追求。
对于艺术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可以广泛吸收西方艺术,也可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甚至可以尝试各种新兴的视觉艺术。但这也令各式所谓的现代性、观念性探索破壳而出,搞怪、猎奇,一味强调创新,却鲜有有思想的创意。一方面,这与中国雕塑界近百年来的西方学院教育起点背景,以及始终未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关。另一方面,受当代艺术影响下的图像泛滥,油画领域已经形成很成体系的当代图像系统,比如政治化、卡通画的影响、渗透,也令当代雕塑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图像移植的不良倾向。于是,业界中认为被四维雕塑、光雕塑、影雕塑等很多外来东西所肢解,呼吁回归雕塑本质的声音愈渐强烈。
对艺术纯粹性和艺术语言纯化的呼唤,是因为这涉及到雕塑如何面对公众的话题。艺术家的个性可以任其发展,但艺术品的社会属性要求艺术家有一定的对度和底线的掌控能力。艺术的功能决定,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不是艺术家们简单地耍宝、不管别人感受的自言自语或者小范围的互相吹捧,它终归要“见公婆”、见大众,这就需要有一份艺术的责任和艺术的担当。有人这样概括他所认为的雕塑的内涵:雕塑大致可分为3种,一种是纪念碑式的雕塑,基本上呈现的是公共价值;还有一种是在当代艺术进程中充当主角的雕塑,主要是对社会、人生问题的理解;第三种是审美化雕塑,是雕塑家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个人和材料性、形体性相融合的尝试体验。一件完满的雕塑,这3层内涵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实,正如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所言,各种思潮涌动,在提供丰富创作资源的同时,也客观要求人们对其反思和甄别,这一展览所展示的和启示的就是——青年雕塑家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由技入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