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舞剧是阳春白雪”
http://www.cflac.org.cn     2011-08-29     作者: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传奇人物,能够将艺术创造的空间无限拓展。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首部原创舞剧,由陈维亚呕心沥血创作的《马可·波罗》即将迎来第二轮演出,本报借此之机专访陈维亚,让这位著名编导道出自己对《马可·波罗》的诠释以及对舞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

“我从不认为舞剧是阳春白雪”

舞剧《马可·波罗》剧照

    陈维亚不懂星座,但他知道自己是巨蟹座。这个巨蟹座“男生”,有着鲜明的巨蟹座性格:热情、有耐心、平易近人。他和第一次见面的记者像老朋友一样聊天;他很配合地回答已经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并会笑着称“习惯了”;说到某个舞段的音乐,他会顺带哼唱出来。由他任总编导的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即将于9月21日开启第二轮演出,在接受采访的间隙,他拿着笔低头在一张纸上龙飞凤舞,几分钟就为《马可·波罗》设计了一款新的宣传海报。

    “这个舞剧一定要到意大利去!”

    继去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第一轮后,舞剧《马可·波罗》将于今年9月21日至24日再登国家大剧院,进行第二轮的4场演出。陈维亚说“这种方式很好”,因为“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有大量的舞剧做完就完了”。让他更欣慰的是,“国家大剧院支持我们根据首轮演出的情况,针对一些问题作出修改”,这也使今年的《马可·波罗》和去年有很大的区别。

    像回答一道有理有据又需要举例的论述题,陈维亚不惜花费很多时间讲述这部舞剧今年具体修改了哪些地方。比如,相比下半场第三、四幕很集中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上半场第一、二幕的节奏显得过于平缓,所以这次要强化上半场特别是第二幕的戏剧冲突,“这样就能和下半场的情绪接上了”。再如,第一轮演出时,观众对其中的一个舞段——体现意大利文化的“面具舞”反响比较好,今年的修改会让其舞蹈性更强,“我们的目标是这段舞蹈以后可以单独拿出来演”。

    此外,对一些体现中国元素的有意思的舞段,如马可·波罗学吃面条和活字印刷等几段舞蹈,都会进一步强化,对一些场景的表现也将做大的改动。“如原来第一幕一开场,当马可·波罗长途跋涉到了元大都时,他面前的大幕拉开,显出辉煌的大殿,一排排舞者迈着呆板的步伐从后面往前走。这次大幕拉开后,是熙熙攘攘的皇宫前大厅,整个舞台动了起来,让观众感觉到当年元大都上朝时的恢宏场景。”陈维亚说。

    “这个舞剧一定要到意大利去!”陈维亚表示,“意大利会欢迎这部剧的,因为讲的是他们的事情,又是中国的文化,还是中意两国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他显然并不满足于这部剧仅在北京演出几轮,“走出国门”是他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的,“我们为什么把中国的针灸、筷子、活字印刷放进去?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给中国观众看的。当初创作的时候,我们就开玩笑说要把观众设定为高鼻子蓝眼睛的意大利人,设想他们会怎么看待这部戏。”

    面对中国舞剧很少“走出去”的现状,陈维亚把《马可·波罗》带到世界的愿望既真切又迫切,“这部剧讲的是爱情、战争、和平,观众不费力就能理解,外国人能看得懂,这是一部不需要说明书解释的舞剧,也是能在全世界任何大剧院无障碍演出的舞剧。只有真正在全世界演出了,我们才能说中国舞剧走向了世界。”

    舞剧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

    作为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一贯以高雅、严肃的面目示人,和“人间烟火”保持相当的距离。而“舞蹈艺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的既定观点,也使得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讲故事是舞剧的弱项。然而在陈维亚看来,一切恰恰相反。

    “我从不认为舞剧是阳春白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他说,“老百姓本身并不偏爱某种艺术形式,凡是好的、能看得懂的,他们都能接受。没有观众天生爱看小剧场话剧,或者天生爱看舞剧。”

    2001年,他创作的第一部舞剧《大梦敦煌》,在10年间已经演出了1000场,“一直在演,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小城市演。你能说是观众突然爱看舞剧了吗?不是。关键是你的故事要打动他们。”

    由此,他提出了舞剧创作者的姿态问题。“不要硬装高雅,要从老百姓的角度、把自己当做普通人去创作。”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制作手段,“比如选择有意思的情节,让观众觉得有趣。”

    舞剧的叙事是弱项?这在陈维亚看来,也是不成立的,甚至是相反。“有时候舞剧通过形体阐释的东西和交流的情感,用语言未必能说得如此清楚和完整。”在他看来,舞蹈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用它来叙事是很难,但只要你做得好,它比对白还精彩。”他以2009年执导的舞剧《周璇》为例:“里面有一段周璇在舞场上必须应付各色人等的戏,既要敷衍应酬外人,又要顾及丈夫。这看起来很难表现,我们用了很强悍的探戈,通过这种舞蹈的调度,让观众看得很过瘾,觉得这表现的就是上海滩。”

    做舞剧要放下架子

    从2001年的《大梦敦煌》,到如今的《马可·波罗》,在这中间的10年光阴里,陈维亚导演了多部舞剧,包括《情天恨海圆明园》《碧海丝路》《绿地》《神曲》《秦始皇》等10多部。如今他回过头再看10年前创作《大梦敦煌》的自己,不免感慨当初“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越做到后来,会发现越难做”。他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回顾这1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吃过亏,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但有一点始终没变也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下大力气去塑造真诚的、真挚的、真实的艺术形象。”

    对中国舞剧的发展,他这样评价,“舞剧在中国很年轻”、“中国是舞剧的高产国”、“发展道路很艰难”、“长演不衰的不多”。这些没有详细展开的碎片化描述,却更加真实地展示了一个舞剧创作者的纠结、探索以及期待。

    “中国的舞剧现在需要从数量往质量上走。”陈维亚说,“要永远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此外,他认为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做成舞剧,因此要认真选择舞剧的题材。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