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入行30年来他曾主演多部经典剧目并多次获奖;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他肩负压力与重任却创造了年年出新戏、朵朵梅花开的优异成绩。他就是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蒋建国。“‘德艺双馨’是给大家树立一个方向、标杆。作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要从自身素质、艺术修养等方面更高地要求自己。现今,我们要面对的环境和形式跟以往有所不同,社会在变革、文化体制在更新……得奖是一种鞭策,关键要看下一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组织做贡献,这都是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将来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要把荣誉转化为动力。”蒋建国表示身为黄梅戏剧院院长和一名黄梅戏演员,他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既稳步推进黄梅戏的机制改革和发展创新,又尽量不让关爱传统黄梅戏的戏迷朋友们失望。
享有“中国乡村歌剧”美誉的黄梅戏在历史上曾有过3个辉煌时期。首先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以《天仙配》《女驸马》为标志兴起的黄梅戏热潮;上世纪80年代,“五朵金花”和《红楼梦》《无事生非》等优秀剧目实现了黄梅戏的“梅开二度”;而《徽州女人》《秋千架》等新编黄梅戏多次全国巡演又令人信服地创造了黄梅戏的新高潮。在越来越多人关注黄梅戏的同时,如何真正做到剧种的推广是蒋建国一直在探寻与思索的。“五六十年代有一批艺术大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广为传唱的唱段。但现如今我们确实存在压力,原创剧本少、叫座的好作品少,所以我们近几年工作的重点都放在创作上。”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以来,培养了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整理、改编、创作了400多出剧目,蒋建国就任期间,还积极开展“大练兵”活动,曾在一年内推出4部大戏,这在全国院团都不多见。“有量变才有质变,精品也得有量的积累。你三五年排一个戏就没观众了。我们现在生产周期上大大缩短,保持一年出一两个新戏,有了戏才有让观众选择的空间。”蒋建国称不排斥改编也支持原创,目的就是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剧场看戏,甚至此前他还大胆创新推出了“3D”版黄梅戏。“观众看戏很挑剔,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不断革新。之前我们就尝试了‘3D’的戏,有一部分是要戴眼镜看的,让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效果还不错,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看。在事业上要有追求,产业上也要有发展。”蒋建国表示一直在思考、尝试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才是寻求发展的关键。我们要让年轻朋友去品味黄梅戏真正的魅力。”
目前许多文化事业单位都面临转企的过程,但文化企业又不同于一般形式的企业,在这之中,如何做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推出有效益的“产品”,这是蒋建国最重视的。“我们总说要去适应市场,但做起来真的很难。如何让作品更适应现在的市场、效益从哪里来都是要考虑进去的。要有好的剧目、演员、营销的团队,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作品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目前就黄梅戏来讲,还有很多的曲目观众甚至都没有听到过,这就是如何普及、宣传的问题。我们现在会经常跟一些小学、中学合作,有意识地跟年轻观众建立交流,观众一定是要培养出来的。”蒋建国说。
在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更新转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传统文化继续站稳脚跟并在现今市场中更好的发展是戏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如果你在上世纪80年代上春晚,第二天就红了,因为那时候观众还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而现在不一样,我们有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平台多了,是机遇也是挑战,怎么能够让黄梅戏更好地发展、让剧目更好地推出,这是院团自身的责任,也是社会、观众、媒体的责任。”蒋建国坦言剧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以后能不能按照企业的体制去适应市场、如何运营等等都是需要去克服的问题。虽然有压力,蒋建国对剧院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首先政府对黄梅戏寄予了厚望,还有各地的戏迷朋友、戏迷协会也给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是肩负着黄梅戏发展的院团,所以首要任务是发展——既要抓事业又要抓产业,同时也要培养更多的从业人才,站在剧院的角度多想一些、多做一些。”蒋建国确实这么做的,近几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除了推陈出新、培养优秀人才外,还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
“让黄梅戏在全国树立品牌、将黄梅戏推向国际舞台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有这个信心和决心。‘唱响’黄梅戏,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蒋建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