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门事件”都伤害了谁?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20     作者:毕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沸沸扬扬的“脊梁门事件”,终于纸包不住火,彻底露出了“狐狸的尾巴”:活动文件涉嫌造假;评选活动一手免费拉拢名人,一手敛钱伸向非名人;“脊梁”也分两种:“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借一个无比崇高的名词在一个光荣的时间段里行蝇营狗苟之事;一大批知名人士、文艺界名流都被裹挟其中;没有任何评选资质、又无令人信服的评选机制、甚至不见任何让人可见识的专家评委;几个参与其事的主协办单位事发后纷纷发表免责声明。这出闹剧滑稽得可以!

    “脊梁门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我们。

    最受伤害的是广大群众。在前不久一系列表彰先进英模的活动中,人们被一大批受到党和国家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事迹感动。这些表彰活动的举行,在全国进行了广泛推举遴选,又一一公示,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评选,令人信服。这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动人民,感动中国。但是,从字面上说,这些称号没有“共和国脊梁”、“中华脊梁”来得响亮。所以,这两个“脊梁奖”一出,真正惊世骇俗,让人要景仰有加。殊不知却是如此一出“滑稽戏”,这对公众情感的羞辱与打击真是不可言喻。

    最受伤害的是我们的社会风尚。所谓“脊梁奖”选择了红七月这个神圣的时间,选择了地标性的北京殿堂,选择了人们热情与激情迸发的时刻颁发,到头来竟是这样的不严肃,这样的庸俗,这样的充满铜臭气息。人们的愤怒、愤慨,难道不对吗?假如不是某作家的微博调侃引发围观、引出线索、引起轩然大波,又会是怎样的“顺理成章”呢?君不见,此一活动公布的当天,所有媒体都是“正面”的报道(尽管他们中的一些后来发难也急也快也强),没有人起疑,没有媒体质疑,没有舆论生疑。曾几何时,舆论也误导了受众,为此山寨表彰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最受伤害的是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各界名人。冲着那响亮的名号和附着其间的光荣,一批真正的英雄,一批广有知名度的名人,一批也有一定贡献与成就的人物,都被忽悠了。为了使此活动“成功”举办,主办者除了使用一个响亮无比的称号外,还打出了一系列“公益”、“红色”招牌,什么赴老区采风、学习、宣传等等。这一切掩盖了活动的非正式性,掩盖了其中的商业秘密,掩盖了资质的非权威性。然而,正是主办者蒙蔽了这一大批参差不齐的名人,又反过来蒙蔽了更大一批的有各种各样诉求和想法的人。令人惋惜的是,我们一批知名艺术家也身陷“脊梁门”,他们的光环被别有用心者用来做别有用心的事了。他们的善良被某些人利用了。这是令人痛惜的事情。

    简单回顾一下“脊梁门”事件,可以发现,自今年3月,该活动对媒体发布消息时,仅仅是说要出版一套所谓“中华脊梁”的人物丛书,然后偷梁换柱,竟一变而为如此声名显赫的人物表彰。此间变化多有玄机,惜乎媒体未察,众人不识。从这个事件的发生,可以明了有关部门对各种评比表彰命名清理治理的必要性,也说明,这一清理治理还有继续加大力度的必要。自然,有关各方从中可记取的教训实在也不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