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书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09     作者:吴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一年,我率队到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很多记者纷纷问我,“为什么京剧表演团体来参加书展?”我回答说:“京剧就是一本书,一本能唱的书,一本能舞的书,一本可以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讲故事的书。”

    京剧不仅姓京,还姓国,确切地说,京剧就是国家都城的戏剧。它活着传承了戏曲800多年的历史。京剧是清代从乾隆年间至同光时期开展的一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多少年来,京剧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群众广泛喜爱的艺术,是一部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传播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祈盼安定的历史画册

    在京剧舞台上,几千个剧目、数万个角色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历史兴衰画卷。纵向如编年史一般,从开天辟地,历经各个朝代,直至当今;横向则反映出每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情感、道德风俗和理想愿望。京剧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传达了历朝历代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诉求——“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

    “乱离”泛指社会的动乱,包括天灾、战祸以及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的苦难。这一主题反映出饱经兴衰动乱的社会各阶层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期盼。

    《霸王别姬》表现的是“兼并六国又分离”的战乱悲情;《群英会》再现了诸侯逐鹿中原时,五千万人半成冤魂的惨状;《桃花扇》再现了外族入侵后十室九空的生灵涂炭;《赵氏孤儿》则描绘了争权夺利、改朝换代的血腥弑杀。包公惩治贪官的好名声是在陈州放粮的救灾路上赢得的;莺莺小姐一波三折的姻缘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抢亲带来的。程派名剧《春闺梦》以唐代陈陶的《陇西行》诗句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为依据,演绎出人们在战争动乱中祈盼和平的情景。剧中有这样一段让人听罢永难忘怀的唱腔:“一霎时顿觉得身躯寒冷,没来由一阵阵扑鼻风腥。那不是草间人饥乌坐等,还留着一条儿青布衣巾。见尸骸尽裹着模糊血印,最可叹箭穿胸、刀断臂、粉身糜体,临到死全不知为着何因。那不是破头颅目还未瞑,更有那死人须还结坚冰。寡人妻孤人子谁来存问,冤骷髅几万千全不知名。隔河流有无数鬼声凄警,听湫湫和切切似述说冤魂惨苦,愿将军罢内战及早休兵……”这些剧目揭示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憧憬和理想,揭示出天灾人祸互为表里的社会本质和因果规律。

    宣传社会道德的法典

    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曾经提出过“以戏曲为宗教”的主张。这是因为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从它一诞生就承载了高台教化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一部论述社会道德和艺术关系的著作《礼记·乐记》中就写道:“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在多灾多难的中国,从帝王到百姓的社会各阶层有一个共识,即希望四海升平,富民强国。统治者希望百姓忠君爱国,不犯上作乱;百姓则希望统治者敬贤爱民,清明公正。于是中国戏曲就承担起了教化全社会的作用。“仁义礼智信”是教化的核心内容,教化的目的是使社会各阶层的人知礼明礼。通过褒忠斥奸,宣扬亲民敬贤、厚德不私、公正无欲,使人在娱乐中普及伦理道德,心生良知、心生廉耻、心生怜悯、心生敬畏、心生恐惧,做到“法由心生”,自觉恪守道德规范。因此在京剧中,汉光武帝刘秀施暴政杀戳功臣,要被冤魂缠绕死于太庙;潘仁美陷害忠臣杨家将,最终要受到无情的惩处;陈世美富贵忘本,停妻再娶,要在包公的铜铡下身首异处;张继保不孝父母,要在清风亭下被雷神劈死。

    京剧在进行高台教化的同时还起到了理想寄托的作用。人们在严酷的现实和窒息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在戏台上却可以神奇地如愿以偿,看到生动形象的美梦成真。如寡妇窦娥可以在台上平反冤狱;乞丐薛平贵能够苦尽甘来当上唐王。在台上善恶有报、天理循环,使人看到希望,并且获得心头的慰藉。

    教导王者心胸的教材

    京剧传承了中华文化那种包容和自信的王者心胸。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京剧都反映出这样一种超越的精神。

    在京剧中儒释道各家思想互相兼容、同台歌舞;汉胡夷狄兵戈相见却情感相通。如金兀术在攻陷宋朝的潞安州后,却对自己的敌人陆登恭敬叩拜,并且将陆登留下的孤儿陆文龙认作义子收养;《四郎探母》在宋辽交战的背景下,却表现了双方同样浓浓的亲情和相互的理解;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在取经后可以成佛。京剧是全社会的“公器”,能使不同的人群都从中找到自己所熟悉和需要的内容。无论是什么地位和阶级的人,只要不符合仁义、人道都要受到抨击。

    京剧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古至今,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中国到世界各国的题材在京剧中都有表现。梅兰芳先生的《天女散花》和尚小云先生的《摩登伽女》都是来自西域的佛教故事,莎士比亚、歌德、高乃依、普希金、普契尼等创作的许多世界名著都曾被改编为京剧上演。

    我说京剧姓国,是因为京剧脱胎于徽(徽剧),变形于汉(汉剧),取善于昆山(昆曲)秦(秦腔)晋(山西梆子)诸腔。它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兼容能力,各种艺术凡是于我有增益者,既一律吸收,又不生吞活剥地单纯模仿,而是经过消化之后为我所用。在文学方面,京剧融正史野史、笔记小说、诗词曲赋、变文俗讲、话本鼓词、评书散曲于一炉;在艺术上,京剧集歌舞、说唱、曲艺、杂技、武术、滑稽于一身;在音乐上,京剧化徽汉昆梆及各少数民族音乐、各地村歌俗曲为一体,从而形成中国独有的综合程度最高的“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特征。

    启迪智慧的索引

    京剧在内容方面主要继承了中国儒家的思想理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则主要继承了中国道家学派的辩证思维。京剧讲求在对事物做仰观俯察的权衡后再对表现内容做艺术的取舍。事实上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艺术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所不能”和“无所不为”。京剧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通过舞台上“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意性表演,使有限的时空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和形象。可谓以天马行空、出入六合、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段,达到引发观众联想、呼唤观众参与的艺术效果。虽是舞台艺术,又像电影蒙太奇,恰似白描的水墨,又似工笔的油画。

    以乐传礼的经典

    无论中外,观众在看过京剧后首先留下的印象都是“美”。华美的服饰和脸谱,优美的唱腔和音乐,精美的舞蹈和表演,壮美的武打和跌扑。京剧之美源于生活,经过了几百年、多少代艺术家的筛选、升华和锤炼,才成为现在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之美。它属于成熟社会的成熟美,不是标新立异的恶劣的个性化之美,不是荒诞、怪异的感观刺激之美,而是“思无邪”的隽永之美。

    京剧把人物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把表演分为唱、念、做、打“四功”,把属于“做”的身段表演又分为手、眼、身、法、步“五法”。行当和“四功五法”构成了京剧表演程式性的明显特征。程式性的核心是讲求艺术的“美”,这种艺术美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必须符合传统文化礼仪的行为规范。京剧要求通过舞台表演把礼仪具体化并传播给观众。

    如《礼记》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所以京剧的唱腔音乐虽然融合借鉴了各种音乐,却不同于昆曲软而纤,亦不同于梆子亢而激,讲究的是“字正腔圆”、“以腔唱情”。

    在京剧人物念白时,有文化、有地位、有修养的汉人说韵白(雅语)。文化水平较低的粗俗人、未成年人和古代少数民族则说京白(俗语)。

    在表演中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唱、念、做、打,不同的手、眼、身、法、步。

    总之,京剧在表演方面的程式性要求是要以“美”来传“礼”,把符合“礼”的艺术美传播为社会公众效法的时尚美。就如《礼记》所提到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者不乱,以欲制道则惑者不乐”。在京剧中“美与礼”、“美与善”、“美与法”、“美与和”、“美与治”的关系是一种“形于美,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为了实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泄导人情的良方

    近些年,“人如潮、歌如海、舞如操、乐如雷”的艺术似乎成为社会推崇的时尚主流。我认为,这是由于在现代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为了缓解人们激烈竞争的疲惫和多元压力的窒息而打造的精神快餐。快餐可以充饥,却很难疗养灵魂、滋补心志。京剧则以其有距离的丰富内涵、多彩典雅的优美表演、寄托理想的情节和可以参与的观赏方式,使人镇静浮躁的心态,摆脱功利的羁绊,按摩疲惫的神经,修补澄怀味象的多向性思维,理性地放眼未来,对生活怀有期望,排遣烦恼。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引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寻觅到走出思维困境和钢筋水泥森林的途径。

    总之,京剧艺术所追求和表现的是融汇“天人合一”的平静之美、整体之美、均衡之美、智慧之美、理想之美,是要达到以中和之气调理各种过激和偏颇之气的社会目的。京剧这本书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是一本有情、有趣、有滋味、有思想、有营养的书,不看是要吃亏的。

(吴 江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