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一个人的生命独白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07     作者:刘彦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剧照

    岁末的北京,来自5个国家、中国8个省市,由16名演员演出的16部话剧、实验戏曲、媒体艺术、歌剧等独角戏作品在东方先锋剧场、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蓬蒿剧场陆续上演。演出不仅开启了一扇独特的戏剧之窗,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它的组织形式、参与状态,以及独角戏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等多方位的思考。

    让人们首先感兴趣的是这种演出活动的组织模式。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中国戏剧家协会、蓬蒿剧场3家共同搭起了这个平台。其中,东城区政府出资65万元应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合作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城市建设与戏剧发展之间美好而和谐的互动关系,看到了戏剧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空间。近年来,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戏剧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公共性和集体性,遂成为很多政府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首选因素。剧场的建造,剧目的创作,包括戏剧活动的展开,都伴随着城市文化的建设而发展起来。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两地模仿伦敦西区、日本涩谷模式,开始了建立中国戏剧园区的探索,而各类戏剧演出活动也因此而得到了实行。

    继2003年开始的“戏剧大道”规划之后,上海市静安区于2009年3月,扩建了一个叫“现代戏剧谷”的商业文化街区。这是静安区在上海市探索戏剧文化向戏剧产业延伸的一次全新尝试。戏剧谷以静安区为中心,辐射了上海市区中心和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重要剧场,形成了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S”形带状街区。同时,还搭建了“推广、资助、演技、演出”的四大平台,成功扮演着新的角色:戏剧平台的服务商、戏剧资源的集成商和戏剧环境的营造商。北京市东城区早在2007年就正式启动了“戏剧文化城”的建设,推出了“戏剧东城”的口号,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聚合戏剧资源,为艺术院团、专家、编创人员、演出场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戏剧文化繁荣发展。仅在2009年里,区政府承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免费发放4万本《戏剧东城宣传册》,成功举办“戏剧四季风”活动,带动戏剧演出市场持续升温。而这次国际独角戏戏剧节的演出活动,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活动模式。

    演出活动吸引人们的,还有“独角戏”这个戏剧类型,这个在舞台上久违了的表演形式。在半个多月的演出中,独角戏展现了它不同于其他戏剧类别的独特魅力:在数码相机普及的今天,传统的胶片洗印技术没落了,在暗房洗相片的工作人员对着满屋子的底片和照片,抒发着感慨和埋怨。那种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共鸣,是独角戏《慢的艺术》通过那架兼具多重功能的黄色梯子,通过满屋子各色人等的照片,通过时而忧郁、时而疯狂的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传递给我们的。一位老艺人在“文革”期间成了清洁工人,每日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和生活节奏。然而,洗拖把的水声和滴水的节奏,却唤起了她生命深处的记忆。她慢慢地走进记忆中的舞台和人物。铃声打碎了她的梦幻。瞬间她又回到了现实,拿起拖把,继续着她的清洁工作……这是独角戏《痴梦》的内容。一个每天乘坐地铁的中年男人,通过自己发明的观望窗上影像的游戏,希望在人潮人海中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在苦苦的等待和期盼中,在一次又一次眼看着自己喜欢的女性一步步沿着自己的游戏套路走向自己,却最终失之交臂的时候,我们捕捉到了《地下铁中的俄尔普斯》内心的彷徨与失落。

    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团队合作、集体行为模式不同,独角戏是一个个体呈现的过程;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多重视角选择不同,独角戏只有一个视角,那就是精神的视角。情感、心理、潜意识……这些无疑是戏剧回归源头的本质内容。而且,独角戏的演出不需要繁复的舞台布景和灯光,不需要大量的演职人员配合,不需要特别的服装,方便修改,通常也极具实验性,这也非常符合降低成本的定位。因而,它也有可能预示着未来民间戏剧形式的发展方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