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正扬走马镇 满城尽是说唱声——“中国曲艺之乡”落户重庆市走马镇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07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黄桷正扬走马镇,一语千言万人心。今古悲欢故事里,明朝尽是听说人。”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古镇城门外树立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姜昆题写的诗句。那是2009年他率团前来考察时即兴挥毫写就的。今年11月21日,姜昆再次前来,这一次,他带来的是颁发给走马镇的一块牌匾——中国曲艺之乡。前来参加授牌仪式的还有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刁惠香,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樊伟,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刘光全等领导。

    文化名镇再添新品牌

    授牌仪式在走马镇关武戏楼举行。闻听中国曲协一行将要前来,古镇的乡亲们几乎倾巢而出,将狭窄起伏的石板小路围得水泄不通。看到中国曲协一行的到来,他们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长龙似的队伍中爽脆的重庆方言此起彼伏:“来喽!来喽!”“欢迎!欢迎!”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掌声不绝。

    简短的授牌仪式凝结的却是走马镇多年来对曲艺的由衷热爱和不懈探索。授牌仪式结束后的文艺演出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走马镇曲艺的鲜活面目。刘怀云等表演的方言行动相声《言贩子》独辟蹊径,将当地的俚语、歇后语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思精巧,出人意想;肖化带来的故事《我的自白书》、程大琼的评书《江姐闯关》、李国仲表演的金钱板《双枪老太婆》取材于重庆的革命历史,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演绎出各具韵味的新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机智幽默,听来无不让人热血沸腾;由吴文等表演的音画评书《巴国魂》取材于历史故事,借鉴川剧的变脸等进行创新,丰富了评书的艺术形式,增强了表现力;由走马镇小学朱伟等表演的情景故事《传承》活泼清新,让人们看到了走马镇曲艺在少儿之中的传承和发展。

    姜昆最后登台,为走马镇父老乡亲即兴表演了一段相声。“重庆方言格外好听,要不就是‘要得!’,要不就是‘要不得!’”他的开场白让乡亲们倍感亲切,引起了一阵欢快的笑声。文艺演出结束之后,姜昆一行沿着古镇石板小路,欣赏了遍布两侧的走马镇特色民间文艺展示:糖关刀表演、剪纸表演、葫芦画表演、舞龙舞狮表演……他一边观看,一边同民间艺人交流,对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文艺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走马镇小学学生山歌表演处,他索性坐到学生中间,随着他们的演唱,与学生一起表演。“我希望能再来走马镇,看他们的演出,也为他们带来新的作品。”姜昆说。

    “走马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故事创作基地’,‘走马镇民间故事’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九龙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彭斌说,“中国曲协此次前来,又为古老的走马镇增添了一块新品牌。”

    传统文艺开拓新篇章

    “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这是走马镇民间曲艺状况的形象描绘。在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号称中国“格林兄弟”之一的魏显德和刘远扬等人。魏老虽已去逝,但留给后人的1000多个故事,却让人回味无穷。72岁的刘远扬老人每天还都来关武庙茶楼讲讲故事。

    穿过走马古镇的大门,左侧的关武庙戏台雄壮依旧,每月的8日和18日,关武庙茶馆里都会举办走马镇讲故事活动,包括肖化、曾令弟、李国仲、艾泽云、吴文等重庆本地艺术家也来献艺。为了系统整理和弘扬走马镇民间文艺,走马镇成立了走马民间故事保有会,现有会员52人。他们除了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之外,还将主要工作放在培育后继传人上面。近年来涌现了以刘伦、朱伟、陈富其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故事家。保有会还结合中小学开展的第二课堂,在学校开展少儿民间文艺讲唱活动。走马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少儿民间故事队、山歌队,各班成立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小组,自办民间文学校园刊物,真正做到了民间文学的继承发展从娃娃抓起。底蕴深厚的民间文艺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近年来,走马镇共采集了故事目录10915则,已采录整理了9714则,并采录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200则,歇后语、俗语、楹联等4000余则,录制磁带400余盒,记录成文字近700万字。”走马镇镇长杨扬说,“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民群众自创自娱的文化大园地,通过民间文艺的搜集和传播,使得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