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剧院简介
闽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福建省的文化瑰宝。福州闽剧院初建于1958年,是由原有六个专业闽剧团改组合并,现已成为福州市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
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近半个世纪,剧院发掘整理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同时又创作演出许多新剧目。改革开放之后,闽剧迎来第二个春天,剧院生机勃勃,好戏连台,精品迭出。其中新编历史剧《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相继晋京展演,三度荣进中南海演出。还有《孙权与张昭》《告老尚书》《别妻书》《赵氏孤儿》等参加历届省戏剧会演均获嘉奖。2001年《画龙记》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福州市该奖零的突破;《兰花赋》又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优秀剧目奖”及九个单项奖,一年双魁,誉满剧坛。2004年由该剧院剧作家创作的《红豆缘》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2007年《红豆缘》再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王茂生进酒》荣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家会演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导演奖等多项大奖,2008年又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9年代表福建省晋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进行专场演出,获中宣部、文化部颁发证书。2006年福州闽剧院申报的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闽剧院在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多年来,福州闽剧院曲韵飘四海,足迹遍天涯,创作出许多鼓舞人的好戏,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三贴近”,为满足福州人民的文化需求、发展繁荣闽剧事业,与时俱进,屡创辉煌。
闽剧艺术花正红
李 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武夷山秀,闽江水清。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多山面海的八闽大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文化。因工作在北京,我曾多次在北京的剧场观看福建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的晋京演出,还在闽南看过芗剧的演出,每次都为之眼睛一亮,击节赞叹,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到闽剧的剧场演出。这次能在福州的中心剧场看福州闽剧院演出《王茂生进酒》,可谓机缘天成,喜出望外。
这个戏不写帝王将相,也没有才子佳人,讲述的只是卖炭人王茂生和卖花线人花嫂夫妻二人济困扶危、为践行“有饭齐吃,有难齐帮”的诺言而倾其所有的故事。这是历史题材戏曲中少见而又纯粹的底层叙事,这种独特的选择也是对创作者功力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缠绵浪漫,没有豪华舞美也没有武打动作,靠什么来吸引观众,靠什么来发挥戏曲艺术的优势?显然,只能靠对生活的发现,靠主创人员的艺术功力,只能靠在平凡中写出深刻,在底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叙事中提炼出真正的诗情画意。令人惊喜的是,创作者迎难而上,以其对底层劳动者善良、诚信、坚韧的深度发现照亮了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用人性深度的开掘紧紧抓住了观众。立足于扎实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通过风雪中救薛仁贵、帮他与金花成婚,鼓励他投军并承诺照顾其妻子、养金花母子十五年等剧情的推进,一步步把王茂生夫妇这对小人物的爱心、一诺千金和顽强生命力推向了极致,也一次次地拷问着观众的良知。尤其是第五场为救生病的小丁山要不要卖掉全家剩下的唯一收入来源的老母猪的戏,在人性深度的拷问上更堪称重锤敲鼓、一波三折,令观者无不动容。从卖猪这件凡人小事上写出如此精彩的戏,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这说明精神发现是何等重要,也展现出艺术家们出色的艺术呈现能力。
过了高潮戏难写,此乃戏家共识。在第五场中,《王茂生进酒》从要不要倾其所有去救助弱者的视角把人性深度开掘做到了极致,后面的戏怎么演?搞个大团圆结局就匆匆结束,还是在同一层面上搞情节叠加?都不是。高明的创作者笔锋一转换了视角,又从为什么救助别人的层面上去继续人性的发现与拷问:薛仁贵衣锦还乡,被祝贺与恭维包围的他没有首先去找恩人王茂生,却忙着办自家团圆宴!被冷落在茅屋的王茂生夫妇胸中不禁又波澜迭起:甘心“被遗忘”吗?怕被人传为笑柄。“去问他几句”?又怕他自己的承诺和救助变成一种索取回报的行为。在反复的自我拷问中,两颗善良的心终于顿开大门:既然当初的救助行动是自己良心使然,从未想过回报,何必又为今天的被冷落不快呢?被救助者现在比自己活得更好了,自己不是正可以活得一身轻吗?于是,夫妇二人铺张一回,一口气喝光了家中仅有的酒。在这种情感的释放中,我们看到了真正善良的纯粹,也读出了对于把良心商品化的尖锐批判。这场戏如此荡气回肠,在使全剧实现新的精神超越的同时,也形成了更有情感冲击力的又一个戏剧高潮。最后的第七场,王茂生赴宴时以水当酒所引发的风波,虽也属大团圆结局的一部分,但这个悬念的使用却使整个团圆结局格外地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引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创作者的功力确实教人赞叹。
该剧的男女一号人物都是底层小民,叙事内容又多为生活琐事且苦难较多,为什么观众并不感到沉闷和太多压抑,反而看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喝彩声呢?除了深度精神发现的冲击力,我以为唱腔的动听、器乐的和谐、语言的平民化生活化、舞美的写意、灯光的匠心都是成功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全剧在舞台呈现的整体上对幽默、诙谐的轻喜剧风格的追求。从美学范畴上讲,喜剧是对悲剧和正剧的超越,幽默、诙谐是对崇高和优美的超越,是站在一个更超越的观察点上去看待一般叙事层面上的盛境与苦难中的人生意味。正是凭借对喜剧风格的自觉追求,特别是唱词、道白和演员表演中的幽默与诙谐,《王茂生进酒》潇洒地超越了常见的苦难叙事,进而从底层劳动者日常生活展现中提炼出别具诗情画意的人性意味和生存智慧,寓真诚于幽默,藏深刻于诙谐,使观众在欣赏的愉悦中深深地被吸引和打动了。无疑,这首先有赖于编剧周祥光和导演韩剑英、导演助理邹国强的总体设计与把握。
演员的表演是编导意图舞台呈现的关键环节,又是戏曲演出的主要看点。《王茂生进酒》中几位演员的水平相当整齐。陈景桦饰演王茂生,自始至终激情灌注、唱念俱佳,凭借出色的丑行功夫,他用丰富细腻又变化频繁的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把王茂生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发展刻画得生动传神又层次分明,也时时在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变化。杨东饰演薛仁贵,戏不多却很见功力,不怒自威,英气逼人,恰如其分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与外在姿态。翁雪贞饰演花嫂,举手投足间也都情绪饱满,质朴中显真情,坦荡中出善良,她与陈景桦的对手戏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年轻演员林颖饰柳金花,青春靓丽,声情并茂,羞涩外表下更彰显大家闺秀的风姿,困境度日中愈反衬出敢于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品格。四位演员的搭配珠联璧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闽剧的发展潜力,也对闽剧艺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戏曲艺术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又是当代我国文艺发展的武库。以闽剧论,从起源说已有几百年历史,积累了一千多部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闽剧的一大批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产生了全国性影响,还演到了海外,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推动当代文艺繁荣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兴文艺门类纷纷崛起的今天,戏曲艺术的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和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政府主导,人人有责。从福州走出去的著名企业家黄如论热爱家乡,也热爱闽剧艺术,继多年出资捐助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之后,现在又出资支持福州闽剧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远见卓识之举,在企业家中带了个好头。我们希望在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有更多的企业家来支持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王茂生进酒》观后
夏 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看了闽剧《王茂生进酒》,有两点想法:第一,地方戏曲、传统戏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具有着特殊优势。地方戏曲在民间拥有大量的忠实观众,地方戏曲的力量就在于利用方言的亲和力直接将某种道德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普通民众的内心,这中间不会有任何疏远感和隔阂。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地方戏曲、传统戏曲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以最平实最切近的手段让民众了解最抽象最概念化的理念。今天,在对物质的膜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在物质的凝聚力大于精神的凝聚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找最贴近群众的方式和手段,向普通民众传播、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播、弘扬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并逐渐重塑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众的凝聚力。这是《王茂生进酒》的成功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第二,用小人物传递大精神,这是这个戏极其难得之处。中国传统戏曲多以君臣将相、才子佳人等特殊人群作为表现题材,而这些“大”人物尽管气吞山河、富于传奇色彩,但普通老百姓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念,是有心理隔阂和距离的,普通民众会认为,剧中人物因为是“大”人物,所以自然要比小百姓更“崇高”、“伟大”些,或者说,剧中人物所依据之“理”并非“常理”,并非居家过日子的小百姓所能效仿之“理”,他们的地位高、出身好,自然就有非常人之举。而《王茂生进酒》中的王茂生,是一个太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却能执着于人性中的“善”与“美”,这对于看戏的普通民众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观众会感觉到,一个如此普通的人能坚持做到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一个普通人释放出的人性光辉,会照亮点燃更多如他般普通的人。小人物的力量在于其“小”,因其“小”而更容易贴近和效仿,因此更具普泛性意义。
闽剧《王茂生进酒》的两点启示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
闽剧《王茂生进酒》是一出百姓爱看、专家称好的优秀剧目。该剧曾荣获中国剧协主办的曹禺剧本奖,去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又作为福州献礼剧目进京演出,颇获好评。该剧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当代戏曲新剧目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整理和改编传统戏大有可为
看过闽剧《王茂生进酒》,让我想到了前些年看过的同属福州的闽剧《红豆缘》,两剧都是根据传统戏整理改编创作而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戏曲舞台已形成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的创作格局,三类剧目互相促进,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推行,也体现了戏曲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当然,不可否认,当代戏曲界往往重视新编剧历史剧和现代戏,成绩也大,而整理改编传统戏往往重视不够,成绩较小。其实,整理改编传统戏大有可为,如近年来的成功之作就有豫剧《程婴救孤》等。而闽剧《王茂生进酒》创作的成功,为整理改编传统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王茂生进酒》取材于传统剧目《红绫袄》,原剧讲述的是千金小姐柳金花与落难公子薛仁贵的爱情故事,平民百姓王茂生只是配角。创作过闽剧《王莲莲拜香》《拜石记》《孙权与张昭》的福州编剧周祥光,在原作的基础上,做了一次创造性的改编。原剧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王茂生一跃而成为全剧的主角,王茂生夫妇倾其所有,无私助人,苦中寻乐,仁厚仗义,集中体现了平民百姓善良朴实、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对王茂生夫妇浓墨重彩的细腻刻画,对平民生活的真情描写,对世俗人生的人性关怀,是新剧对原剧的创新之处,也是最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之处,更是剧作家妙笔生花之处,是整理改编传统戏大有作为之处。
整理改编传统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到底,整理改编就是对传统戏的当代创新,是主题的创新、剧情的创新、人物的创新、舞台呈现的创新。《王茂生进酒》的舞台呈现,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和观赏性。导演韩剑英重视闽剧艺术个性的张扬,剧中扮演王茂生的陈景桦以及扮演花嫂的翁雪贞,都有着非常精彩、细腻、传神的表演。
二、民间性赋予了当代戏曲生命活力
福建的传统戏曲在全国是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的,这与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戏曲传统和丰富的戏曲剧种是分不开的。在当代剧坛,福建又是出剧作家的地方。福建自古出文人,当代也多出文人剧作家,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等在当今剧坛颇有影响,福建文人戏已经形成福建戏曲的一大亮点。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福建剧坛在整理改编传统戏上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福州的闽剧,我们从《王茂生进酒》《红豆缘》等剧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剧目在风格和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这就是弘扬传统、立足大众、为民写戏、还戏于民。
《王茂生进酒》立足于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塑造了平凡中见伟大的小人物,充盈着世俗社会的人间真情和生存情趣,体现了劳动群众的本色质朴和至诚至信的善良高尚。剧情故事环环相扣,追求强烈的戏剧性;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富于曲折的传奇性;全剧的基调是喜剧的,却是含泪的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道德的评判流露着民间的心声,体现了百姓的鲜明意志。全剧至“以水代酒”一场,将剧情一步步推向了高潮,人物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人世间最可贵的真情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高度的颂扬,看戏至此,观众的心灵无不深受震撼,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戏曲来源于民间,原本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的戏曲史已经证明,民间性赋予了戏曲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我以为,它也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戏曲重新激发生命活力的源泉。质朴鲜活传神,传唱百姓心声,闽剧《王茂生进酒》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戏曲艺术,就应该立足民间,面向大众,弘扬传统,勇于创造,才能切实推动当代戏曲的发展,把还戏于民落到实处。
观《王茂生进酒》随感
王朝柱(著名剧作家)
不久以前,我应邀前往福州看闽剧《王茂生进酒》。行前,一位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一个听不懂福建话的“北鞑子”南下看闽剧,当心变成洋鬼子看戏——傻了眼!说老实话,我也有些担心。
但是,当我走进福州闽剧院刚刚坐定,耳边就传来了十分独特的开场锣鼓,旋即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打开,几件写意的布景摆在舞台上。或许我从小学习音乐的缘故,一下子就被那极具地域特点的闽剧音乐、唱腔所吸引。自然,我作为编剧,很快又被《王茂生进酒》那朴实而感人的剧情所俘虏。两个小时的演出于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当舞台上的大幕尚未落下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和着观众们的掌声一边鼓掌一边自语:“好!真好!”
事后,我曾自问:《王茂生进酒》这出戏好在哪里呢?作为编剧,我认为剧本好;作为曾经当过作曲家的我,本能地认为唱腔好。接着,我又发出这样的自问:元朝为什么杂剧空前发达呢?又是什么原因创造了元杂剧的文化时代呢?除却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以外,我认为是一代又一代剧作家们提供了不朽的一剧之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红得发紫的名伶。同样,优秀的名伶又通过精湛的唱、念、坐、打等表演手段,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变成活灵活现的大戏。结果,不仅造就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一个文化时代,而且还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关汉卿等伟大的剧作家。需要说明的是,像关汉卿等著名的元曲大家不仅是编剧、导演,而且还是弄笛、度曲——即唱腔设计的作曲家。
事后追论:唯有如此,元杂剧艺术才能繁荣,优秀的名伶方可深入百姓心。
以此反观我国当今的戏曲舞台——也包括闽剧艺术,真可谓人才济济,就其演员们的自身艺术条件而言,也绝不比他们的前辈表演艺术大家差,可为什么就产生不了像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等影响后世的表演艺术大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有新写的或改编的戏曲剧本。自然,在继承传统戏曲音乐的基础上也少有新的感人的唱腔。
换句话说,没有怒指苍天的关汉卿,就写不出感天动地的《窦娥冤》;没有为民请命的大剧作家田汉,也就写不出震撼心魄的《关汉卿》和《谢瑶环》。自然,表现新人物的音乐和唱腔也就更难以问世了。
也或许是梅兰芳、程砚秋等表演艺术大师深谙此道,他们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流派,身边不仅有著名的编剧,而且还有一流的音乐家和琴师。在共同的艺术创作中,依据表演艺术大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创作了一出又一出传之后世的代表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多数作家、剧作家都改行去写电视剧了。客观地说,这种奇特的创作现象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受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就造就了数以百计——很可能是数以千计的电视剧编剧。同时,也就诞生了很多部、集有影响的电视连续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开始了以电视剧为代表的文化时代。就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批又一批挤上电视剧舞台的大小编剧们真是功莫大焉!
再看看我们当今的戏曲舞台,各个剧种、各种流派很少设有专职的编剧了!为了福州闽剧的繁荣和发展,一定要按照“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艺术规律办事。为此,我真诚地希望福州闽剧团设立剧本创作奖。
如果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真理的话,剧本奖金越多越好。为了筹措到这笔高额的剧本奖金,还可以向“诺贝尔文学奖”学习,冠以热爱闽剧艺术的企业家大名。
一曲小人物的高歌
李硕儒(作家、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原中青社主编)
看福州闽剧院演出的闽剧《王茂生进酒》,不啻是繁嚣尘世中一次灵魂的净化,是传统戏曲改革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与飞升,是弘扬中华文明的一声有益的提醒与呼唤。
与过往传统曲目中清官救昔主、壮士救小民、英雄救美人等不同的是,剧中故事框架自不乏传统剧目的构成元素,但主体元素(即主人公)则从以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变为生活在最底层的半农半商的升斗小民。这是一种观念的转换,视角的转换。这不是一个简单空洞口号式的转换,而是从观念到审美到人生价值构筑的转换。且不说大雪纷飞中,王茂生夫妇解囊相助救活冻馁而僵的薛仁贵的义举,且不说九天玄女庙中,已与薛仁贵结拜金兰的王茂生夫妇筹钱沽酒,帮薛仁贵与柳金花喜结良缘的古道热肠,更不说一年后,薛仁贵投戎成功、柳金花即将临盆,紧急中,王茂生夫妇受薛之托再发盟誓“有你哥吃的,便有她母子吃的”的千金之诺,最为动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是那场高潮戏:大年三十,久遭无米之炊的小丁山突然患病高烧不退,柳金花知道常年接济她母子的王茂生家也已“柴干米尽”不忍再去求助,可面对儿子的生命之忧又问天不语、呼地不应,当王茂生得知此情后,这位心如蓝天、天性乐观的汉子第一次陷入愁苦与“践诺”的矛盾之中:他答应过薛仁贵“有饭齐吃,有难齐帮”,面对薛子的生命之虞他岂能不践诺相助?可看看已是家徒四壁的冷屋,他已再无可以变钱的东西,无奈中突然想到唯一可以变卖的养了好几年的那头母猪,于是与妻子花嫂商量。面对丈夫的提议,这位与王茂生一样纯朴善良见义勇为的花嫂哭闹起来。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别人要活,自己也要活。沿着这条思路,花嫂想到这多年来由于不断地救助薛家母子,自家早已是半饥半饱一无长物,如今又要卖掉夫妻俩唯一可以维系生命的母猪!王茂生无言以对,发狠说“不卖了!”丈夫的发狠却冷静了花嫂,她想到夫妻俩对薛的诺言,想到生命垂危只待买药救助的小丁山,于是双脚一跺答应卖母猪!戏到这里已使观众的心为之一颤,可编导者意犹未尽,当王茂生夫妇开栏哄猪、花嫂看着她喂养多年的母猪走出圈栏渐行渐远时,她不尽喃喃饮泣起来;她怕这母猪到别人家受冻,她担心它吃不惯别人家的猪食……这已不只是人与动物之情,她与它几乎搀入了母子之情,看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戏剧创作者(编、导、演)的悲悯情怀、艺术功力所再一次打动。
艺术创作的成功法则之一就是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王茂生进酒》所以能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就是因为创作者已将这一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娴熟。特别是今天,当信仰淡薄、真善美式微、人心浮躁、不少人热衷趋利趋权时,人们看了这个看似平朴细小的小人物的故事,只要还存一些良知,谁能不扪心自问:我还有多少良知?还有多少舍己助人的精神?还有多少承诺践诺的品德?看似高大富有的我距王茂生有多远?
不能不说的是这出戏的表导演手法和舞美设计。他们基本遵循的是闽剧的传统风格:简捷、虚拟、潇洒、大方,几片木板的移动就营造出浓浓的环境氛围、拓展出展开故事的无限空间;亦庄亦谐的表演使得人物的喜乐悲欢层次分明、直触心扉。自然,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在表演上又和谐自如地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特别是在薛仁贵衣锦荣归、王茂生夫妇被冷落茅屋,无奈中,开启十五年前与薛约定重逢时再启封的那坛老酒、王氏夫妇欲一醉方休那场戏,扮演王茂生的陈景桦和扮演花嫂的翁雪贞,他们边饮边舞,动画、芭蕾、醉拳、现代舞与闽剧的程式化动作交糅错杂、浑然一体,既舞出了他们纯熟的功力,又舞出了人物五味杂陈的情感。
考虑到现今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喜欢快节奏的欣赏习惯,开头几场如能入戏快些,多一些启人耳目的人物情节,自能效果更佳。戏的结尾沿用了传统戏曲“大团圆”的手法,如果换一种写法,或许更具震撼力更引人思考。
王茂生离今人有多远
李树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研究员)
王茂生是福州闽剧院再次公演的历史题材闽剧《王茂生进酒》的主人公—— 一位唐朝初叶的卖炭翁。说到此,人们肯定会想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对卖炭翁的描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人物何以需要丈量他与今人的距离?然而,福州闽剧院《王茂生进酒》的编导者却放下身段不惜穿越悠悠千年的时光隧道,把传统剧目《红绫袄》原本写英雄薛仁贵、美人柳金花的爱情故事中的小人物王茂生作为主人公引领到了今天的舞台上。
谁都知道,新编历史题材剧目是“请大神”容易,“请小鬼”难。薛仁贵乃唐朝大将军,史料传奇比比皆是,而王茂生这样的小人物是无史可循的。特别是作为全剧的主人公既要追求艺术真实,又要追求历史真实方能令人信服。《王茂生进酒》的主创人员却硬是成功地让一位“丑角”展示了夺人心魄的至美心灵,让小人物承载了一诺千金、崇尚仁义的大主题,使今人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进行一次灵魂的叩问——王茂生离今人有多远。这之中恐怕不仅是时空的距离,更是艺术追求、审美价值和道德品位的距离。
《王茂生进酒》用闽剧艺术来丈量这之中的距离。在大制作、大投入、大品牌甚嚣尘上的时候,在劳动者经常被有些作品塑造成残疾人、只知鼻子下面的蝇头微利的庸俗之辈时,全剧充分调动闽剧的艺术手段,虽然舞美、布景简单,但作品从历史深处和生活底层中汲取诗情,让人物生气贯注、满溢了艺术的华采。王茂生的扮演者功夫洗炼,表演细致,让艺术真实变成了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扮演王茂生妻子花嫂的演员亦庄亦谐,唱白精当,特别是与王茂生醉酒那场戏,双双且饮且舞,其艺术造诣已经超越了闽剧艺术的边界,进行如舞剧等艺术门类的现代探求。薛仁贵的扮演者前半部戏的刚烈义勇、15年后的持重明智表演得恰到好处,柳金花的扮演者秀外慧中、柔中有刚。面对着表导演这种悉心于地方艺术、执著于美好的平民情怀,让人很为那种艺术上自以为是的浅薄和专门暴露本民族“劣根性”的所谓“大制作”感到汗颜。
《王茂生进酒》的中心是用传统美德来丈量王茂生与今人的距离。十分贫穷的王茂生夫妇在风雪中却救起了奄奄一息的薛仁贵,与更加穷困潦倒的薛仁贵义结金兰,用自己寥寥无几的活命碎银促成薛柳良缘,在柳氏临盆之际,鼓励薛仁贵投军远行博取前程,15年之中与义弟音信两茫茫,却含辛茹苦践行分离时的千金之诺。最令人感动的是薛柳幼子生病,急等钱医病,王茂生回到家里见家徒四壁,柴干米尽,情急之中发现还有一口母猪——唯一的糊口来源。在卖猪问题上夫妇发生了分歧,两人那一大段凄美的对白与唱段浸人心脾,荡气回肠。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时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了崇高的善。”这不仅是这部闽剧主人公的追求,也是该剧主创人员对创作的追求。在一诺千金古道热肠的小人物面前不禁让人扪心自问,我们离这中华传统美德有多远?王茂生做到的今人还做得到吗?这难道是历史发展、时过千年所能解释的么?
《王茂生进酒》读题释意,进酒是戏的内核,但王茂生进的却不是酒而是水,戏的主创人员用千古习常的水来又一次丈量王茂生与今人的距离。“水”的运用别具匠心、意味悠长。王茂生夫妇进的这坛“酒”被拆穿的惊慌失措令人信服,薛仁贵一曲关于水的咏叹又把全剧推向了心灵与境界与情感与现状与兴亡对接的高潮。是啊,上善若水,名利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且水亦柔亦刚,能容能藏,润物毁物,载舟覆舟都在瞬息之间。薛仁贵的唱段提升了全剧的审美眼界,道出了“进酒”的内蕴和哲思,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是王茂生们养育了薛仁贵这样的英雄和柳金花这样的佳人,应当说是王茂生们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位黎巴嫩诗人曾经说,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以至于忘掉我们为什么而出发。而《王茂生进酒》的支持者、主创者们却没有忘记,无论走多远,他们都是为“王茂生”们而出发。
以情动人 雅俗共赏
林 颖(福州闽剧院演员)
福州闽剧院排演的古装传奇闽剧《王茂生进酒》创作于2004年,首演于2005年2月。公演后,受到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已演出近200场,观众人数近30万人。2006年,该剧目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优秀剧本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音乐设计奖等多项大奖;2008年获第九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同年,《王茂生进酒》剧组荣获福建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同年8月又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9年代表福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受到北京各级领导、专家和观众的肯定。
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戏中主人公是平民百姓。故事发生在唐中叶的一个风雪途中,王茂生夫妇救起穷困潦倒、奄奄一息的薛仁贵,义结金兰后又促成薛仁贵与柳金花之良缘。为了博取前程,薛仁贵于妻子临盆之际,投军远行。为了抚养其家室,本不宽裕的王茂生夫妇饱受生活的折磨,苦熬艰难岁月,几乎倾尽所有,以十五年的血与汗实践了“有你哥吃的,便有她母子吃的”的千金之诺。然而,兄弟荣归,王茂生却两手空空,一贫如洗,筹不起一件像样的礼物为兄弟接风洗尘,只好以水充酒,送往庆贺,不料却被当场揭穿……全剧充满了人间真情和生活情趣,塑造了两个伟大的凡人,歌颂劳动人民至诚至信、善良质朴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以情动人,是剧目创作的第一要素。《王茂生进酒》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情感人。乐时令人捧腹,悲时催人泪下。王茂生夫妇一个卖炭一个卖花线,一对贫苦夫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终日为了生计奔忙不止。可是在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候,他们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背信弃义,也要信守诺言。
一台剧目,只有充满真实情感,符合观众的情感体验、审美期待,能够直达他们内心情感的最深处,才具有旺盛长久的生命力。
雅俗共赏,是剧目建设的最高目标。《王茂生进酒》这出戏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一个成功案例。从“俗”的角度来说,这出戏以平民视角,抒平民情怀,具有世俗化的色彩。但是,整个戏的立意又不局限于这种简单的世俗,而是从世俗中升华出了人的崇高精神品格,透过小人物,展现大视角,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社会意义。这一点又体现出了“雅”的品格,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
剧种特色浓郁,是剧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王茂生进酒》是一出剧种特色浓郁的剧目。该剧充分发挥了闽剧丑角艺术的优长,剧中大量使用了福州方言中的熟语、俚语、歇后语,体现出了福州特色,在音乐设计上,也吸引了十番音乐等福州民间民俗音乐,更增添了剧目的地方特色。
通过《王茂生进酒》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我们应该看出,闽剧作为地方戏,院团在抓剧目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以情动人、雅俗共赏的标准,一定要充分尊重地方戏的浓郁特色和自身艺术规律,不断加强剧目建设,通过剧目建设带动院团建设,最终实现剧种建设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