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担纲唱大戏——四川蓬安县文联主席王超谈大型歌舞剧《相如长歌》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02    作者: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记者从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颁奖大会上获悉,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县的大型歌舞剧《相如长歌》在获奖作品中位列第一。出人意料的是,这台歌舞剧的74名演员中,有73名是蓬安当地群众。业余演员担纲演出大戏,县级剧目获省级艺术大奖,令人刮目。而这些基层群众为何具有如此高的艺术素质,《相如长歌》的成功对于基层文化建设有何启示?为此,本报记者对蓬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文联主席王超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一台以司马相如为题材的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的创编因何而起,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超:蓬安是司马相如的故里。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为纪念司马相如这位汉赋大家、一代辞宗,以“相如”为县名,以相如故宅为县治,设置了“相如县”。后几经变故。2007年,县委、县政府为纪念相如古县建县1500周年决定打造一台以司马相如为题材的歌舞剧《相如长歌》。《相如长歌》以汉代文化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司马相如一生为主线,通过文武少年、大赋惊天、凤凰情缘、当垆卖酒、风雪夷道、梦魂故里等场景,立体地塑造了一个大情大义、大爱大恋、大赋惊天的司马相如艺术形象。

    记者:《相如长歌》启用群众参演,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当地观众对该剧的公演反响如何?

    王超:《相如长歌》虽以蓬安群众为演员主体,但他们对情景的把握、人物的塑造并不亚于专业演员,一经推出即反响热烈,先后献演于蓬安县纪念相如县建县1500周年大会、相如国际文化研讨会、川陕甘渝秦巴毗邻地区政协统战会、南充市“两会”、南充市璀璨艺苑30年大型文艺晚会等。2009年,作为唯一一台县级剧目荣登全省最高艺术殿堂——锦城艺术宫,参加“向祖国汇报”四川省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

    该剧公演以来,受到观众持续追捧,经常“一票难求”。我记得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演出时,还有很多“黄牛党”在场外倒票。这些,足以证明“群众唱戏”的魅力。

    记者:在众多县市聘请名导演、名编剧排演大制作剧目的环境下,为什么蓬安会想到让群众出演该剧,而这些群众演员还能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

    王超:在打造《相如长歌》过程中,蓬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不讲大排场、不搞大庆典、不请大明星”,“自己人演自己事”,“群众担纲唱大戏”。我们在编创排演《相如长歌》时都严格遵循这一基本原则。73名群众演员都是从县内3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挑选出的群众文艺骨干。演出的成功与演员们在训练中敢于追求、勇于拼搏的精神密不可分。我认为,最根本的动因在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以及蓬安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觉。

    2006年,县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将文化建设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县委书记邹平理解独到,他认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群众共建文化,使其享受创造过程的愉悦,这才应该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真谛。邹书记的思考,代表了我县的对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普遍共识,并形成了一种以群众共建共享为主题、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高度自觉。

    仅2006年以来,我们在县城成功举办了以“相如故里之魂”、“相如故里之春”为主题的200多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而“明星们”都是清一色的蓬安群众演员。同时,我们还积极抢救挖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群众的演绎使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2007年,我们曾组织了“相如故里群众文化大巡演”、运山战鼓、蓬州社火、采莲船、驴舞、颠花轿、草龙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赢得了县内外的高度评价。

    记者:《相如长歌》之后,蓬安县还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王超:今年,我们将乘势而上,结合蓬安深化国家级AAAA景区——嘉陵第一桑梓风景旅游区建设,启动大型民俗风情剧《蜀红》的编创排演工作。该剧将以蓬州先民漂染蜀红为背景,通过群众的共同演绎,把蓬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在舞台上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