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28天,凭着晋察冀抗敌剧社舞美队的几个人就要把荒芜了几十年的天安门城楼布置一新,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要成为开国大典的大舞台。电影《天安门》就是从这个小角度切入了那段中国改天换地的日子,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各色人等受到新中国成立巨大喜悦的感召,无论是革命者还是小市民,无论是进步青年还是遗老遗少,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故事简单而有趣,舞美队的队长田震英带领四个性格各异的队员接下军令状,要在28天内布置好天安门。起初,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设计的第一稿是天安门城楼上插满了红旗,华表上顶着火炬。这个方案遭到了一些嘲笑,队员之一的“小马列”还为此跟人打了一架。第二稿来源于田震英受伤后得到的灵感,删繁就简,在天安门上安放8个大灯笼。可他们找京城四大彩子行做的灯笼挂上后才发现尺寸还是太小了,而这是彩子行能做的最大的灯笼。这时离10月1日已经没有几天了。接下来要找一位世代为皇宫扎灯笼的老艺人蔺老爷子的过程就是一段传奇故事了。开国大典举行时,全国欢腾,田震英有幸在天安门上见到了毛主席。而舞美队的美工师——日本人上野正在回日本的船上,他通过收音机收听了开国大典的实况。
故事的原型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丈夫苏凡,导演叶大鹰小时候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里生活时,就听到过苏凡率领舞美队布置天安门的故事。也许有人会对舞美队里竟然有日本人表示怀疑,叶大鹰说:这是真实的,而且舞美队里的日本人不止一位,而是两位,他们都是日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科班生,是他们设计出了布置天安门城楼的20多幅各式各样的草图,由周总理定下了其中的一张。
电影中除了故事吸引人外,最大的看点就是让观众眼看着长满衰草的天安门城楼在首都军民的努力下焕然一新,显示出新中国的新气象。这种震撼是令人难以言表的。电影中透露出一个数据,1949年9月,数千名青年学生和机关干部开展义务大清扫劳动,在天安门地区扫除了20多万吨的垃圾。而在观看开国大典的人群里,蔺老爷子剪掉了几乎跟随他一辈子的辫子,推了个利落的板寸,这些都带有寓意。
影片最精彩的是把真实的毛主席影像搬到了电影中,让毛主席和电影中演员一起出现。叶大鹰说:“无论由演员演绎的毛泽东是如何传神,和真实的毛主席形象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这么做的难度特别大。直到有一天,叶大鹰忽然开窍了:为什么不让演员加到纪录片中,站在毛主席身边呢?这样才把这个难题攻克了,为《天安门》的开国大典画上的完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