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画间的互为关系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30    作者:邵毅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再论书画相互作用这个话题也许是老生常谈,对于这个上千年来反反复复论证的题材,似乎挖掘不出什么有新意有悬念的资料。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吸引了众多自古到今的文人墨客及专业的学术理论家。那么书画的由来到底是谁先谁后,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到现在还是难以从根本上断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书法和绘画源头是一致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统一的,书写工具、所用材料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同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它恰似一对相亲相爱的孪生兄妹,相互滋生,互为有余。为说明以上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书法艺术的源流

    我国文字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产物。最早的文字是一些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简单符号,可能是为了记录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统计劳动数字,或巫术等方面的记录等,距今大约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有趣的刻画符号质朴简约,线条起伏波动,变化入微,这大概就是最初书法线条起源。

    文字最早发展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有甲骨文和陶铸的金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从商代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文字进行了改良,文字的线条越来越单纯和抽象,造作的成分越加的少。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春秋时期西周的金文,再发展到秦国前期使用的大篆,再到小篆,直到汉代的隶书;从魏晋之后盛行的楷书即魏楷(从隶书到楷书过度中的书体),直到唐朝书体基本成熟定格,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来源于“六书”,“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这和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发展有相似之处。1472年,有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发现了楔形文字,这种文字最初也只是一种图形符号,一幅别致的图画,表达的意思很抽象,简单直观,富有诗意,有的又复杂怪诞,非常有趣。从文字角度去看,它符合我们中国的“六书”原理。它的每个符号都有其表达的寓意,有的字是几个符号组合成一个字,用发音符号代替表意符号,单纯地从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我国的汉字还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即是绘画的起点。

    绘画的起源

    我国绘画的发展也同样源于象形文字,研究是从秦汉才开始的,到了唐宋,绘画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度。现代考古尖端的技术加上高科技的手法,不断地挖掘出土大量的史前文物,增加着我们对早期绘画艺术更深刻全面的了解。不久前我们的考古队又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如在内蒙古阴山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岩画,它可算得上我国最早的绘画起源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1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5万幅岩画,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数百公里的艺术长廊。类似的图像还在苏北的连云港和孔望山的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起源之二可算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洞穴艺术(壁画),它对后来绘画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壁画,线条简约、姿态动人,散发出自然粗拙古朴的气息。如莫高窟早期的壁画,画中糅和了用线条塑造形象的传统手法,它是先用土红色的线起稿,上好色后,再用浓墨铁线描确定形象,作品整体效果个性鲜明,线条圆润生动活泼。其实在其他的国家和区域中,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法度也大体相同,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不分国界的。如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境内的洞窟里就发现了许多的壁画,其中以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最著名。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上面的图画和刻纹可算是绘画起源之三。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和山东济南郊区出土的龙山陶器等,上面的图纹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画有三组五人携手一起踏歌的场景,优美的造型,活泼生动的姿态,线条流畅和谐。还有一组人鱼纹彩陶盆器物,就是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的产物,整个陶盆工艺精美,色泽古雅,从整个陶艺水准上来看,当时的陶艺制作已非常发达,从绘画本身来看,构图和技巧上充分显示了我们的祖先已具有相当的审美高度。综合以上几点,充分地阐释了我国最早的绘画起源,同时也潜在地说明了书法的发展历程,因为书法的本质是线条艺术,绘画本身是以线条为基础,以线条作为手段以达到所要的画面效果,书法和绘画互为作用,相互关联。

    书中有画 画中有书 书画互为关联

    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讲究笔墨关系,这是我国绘画艺术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东方绘画独具风格的代表。其中的艺术魅力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像古罗马的雕塑一样灿烂辉煌,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神秘。书法之道,亦是做人之道,天之道也。所以历代的书画大家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艺术家呢?像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郑板桥,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等人,他们不仅善通诗、书、画、印,在其他领域中也是独树一帜,否则寥寥数笔怎可能绘出代表一个画派和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呢!书画艺术发展到宋元以后,文人画的出现,对笔墨的讲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提倡绘画的用笔从书法中来,重新诠释了线条与绘画的关系,强调了缘书入画的道理。故,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指出:“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法”,李健也在《书法通论》中强调:“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则其书无韵”,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同时也指出:“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自古画者多善书”。

    最好的书法线条被称之为“兰中之兰”,那么要具备这个高度的首要条件,就是书法线条要一气呵成,不可重复修改;其二,要写出金石气息来,字写得越古朴越好;其三,字宁丑毋媚,脱出俗气就更佳了。

    以上的种种讲的都是书法线条(用笔)和绘画的关系,以下再谈一点用墨对书法的影响。

    就中国绘画来讲,脱离了笔墨的书法线条,画面会显得苍白无力,书法离开绘画的元素,作品可以说无法想象。何谓笔!何谓墨呢!笔即线条也,墨可为之色彩,见墨不见笔的作品薄弱,见笔不见墨的作品可谓之无韵,神韵可为书画第一要旨。黄庭坚在《北齐校书图题跋》中强调:“书画以韵为主。”所以更多地强调笔墨线条是何等重要。

    李苦禅曾说:“画至为书为高度,书至为画为极则”。书法讲究线条质量,绘画亦是如此。被我国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在韩国可以作为纯书法艺术而独立存在。日本的现代书法比较超前,它除了线条的驶转是符合传统书法的规律外,其创作源泉基本上是以画理入手,充分展示绘画的意境。一幅幅书法作品,映入眼帘的恰似画意十足的绘画创作。书画相互交融互相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可以看出图形与文字未脱离之前,书和画是同源。就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本质而言都属于行为艺术,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手中的笔在纸上游走时的一种力量与速度、节奏与旋律等变化无穷的笔墨技巧的过程,是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体会笔墨在纸上渗化的一种感觉,笔随心动,意在笔前。同时书画也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观物取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郑樵在《通志》中指出:“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其次,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从章法和构图上来看道理基本相同,讲究三位一体,正文、款识、钤印。书法讲究即白当黑,绘画也是如此,绘画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书法结字的原理亦是如此。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