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羌风》:呈现原生态羌族文化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2    作者:冉茂金 余宁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多重磨难中,神的孩子——羌从老释比那里传承下“神秘图经”,带领大家与故土别离,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肆虐的风雪中,老人们舍弃了生命,让年轻的孩子们继续前行;新的家园,终于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就是记者于5月7日在成都金沙剧院看到的大型歌舞剧《羌风》的彩排场景,这台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及相关企业投资近千万元共同打造的反映羌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型民族风情音乐诗画歌舞剧,将于5月12日在成都正式上演。这部剧目采用古老民歌与现代音乐舞蹈相融的方式,把羌族的部落风情和久远历史活色生香地呈现给观众。这也是主创为保护羌族文化所作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羌风》的故事从两只羊角顶偶然相撞开始。在羌族的风俗里,青年男女各执一只羊角配对。配对的羊角如果是同一只羊的,那么他们的姻缘就是上天注定。舞台剧铺排了羌族的繁衍生息,全面展示了羌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状态。演出中,穿插了羌笛、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羌绣、羌红、瓦尔俄足节,以及羌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导演熊源伟说,古老的羌族是很坚韧、很包容、很忍让的民族,她面对苦难很从容,面对纷争很平和,她懂得寻求心灵的自由,珍惜自己内心的那份自由。他们的历史是不断的迁徙的史诗。而羌族本身没有文字,主要是口口相传,外界了解并不多,所以希望把《羌风》做成一个活体博物馆,把羌族的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羌风》里,希望用一种新的形式“剧式歌舞”,在表现羌族的民族风情的同时,能够接近羌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羌风》以羌族音乐元素为主线,将羌族多声部等多种表演形式融为一体。这部剧的大部分演员来自北川、茂县、松潘的羌族乡亲。在这些特殊的演员里,有茂县曲谷乡河西村的两位国家级瓦尔俄足节传人——66岁的陈花珍和64岁的余珍秀;获得过第十二届CCTV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铜奖、中国原生态音乐代表性歌手“毕曼兄弟”;获得过2007年文化部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第三名、来自茂县太平乡牛尾村的两位歌王——冬云寿和尤初贵,以及当了15年的妇女主任、能绣会唱的来自茂县曲谷乡河西村的陈玉蓉。

    主创者介绍说,只有用羌族同胞,才能更好地传达他们身上的那种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这些羌族同胞带来了淳朴,带来了泥土气息,带来了粗糙的生活形态,这些是都市演员无法达到的东西。从社会价值来说,《羌风》的排演是一次精神的重建。这不仅仅是70多位羌族老乡的精神重建,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建,《羌风》将成为羌民族精神重建中极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保护传承羌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排练期间,《羌风》剧组还特别成立了灾后首个羌族民间音乐传习所,专门教授羌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在首演之后,《羌风》将参加世界非遗大会的演出,接着开始进行全国的感恩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