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化一方,再造我们美丽故乡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2    作者:冉茂金 余宁 邓风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8日上午,细雨濛濛,北川大地上雨雾缭绕,从北川县城三道拐上面的望乡台俯瞰下去,遭受过地震、堰塞湖洪水、泥石流多重磨难的北川县城,静穆而凄凉。数分钟后,云雾将它完全笼罩,我们对着茫茫白雾,向数万长眠于此的同胞献上我们的悼念和哀思。绵阳和北川文艺界系列周年祭活动,就在这哀婉的空气里展开。

    诗祭亲人 画描未来

    离北川县城不远的任家坪北川中学旧址前面,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他们中有北川曲山小学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有北川中学的学生傅丽颖和教师傅秀银,有绵阳市三医院“无花果”文学社的5·12赴北川救治医护人员,有去年遇难的北川“禹风诗社”副社长危采纯的遗孀陈伦秀……由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沙汀文学艺术院、绵阳市作协、绵阳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组织的这次“诗祭5·12——北川”活动,采取一种简朴的诗歌朗诵方式,祭奠去年遇难的同胞。本报采访组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没有音乐,没有掌声,在雨中大家默默走上前,向北川中学的废墟鞠躬,献上鲜花,展开诗稿,向老师、向丈夫、向妻子、向儿女、向学生、向同胞诉说自己的哀思。“哭泣 把望乡台的名字涂抹成墨色一片/思念 把望乡台的身躯缠绕得消瘦无比/回忆 把望乡台的未来撕裂得支离破碎”,前不久刚离世的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的遗作《望乡台》,道尽缭绕在场所有人心里那彻骨的悲伤。“普天同哀,黎元何辜!不亦痛乎……抗争四时,奋起一秩。君须见:齐鲁深情羌山暖,尔玛壮志湔水绿。创伤正愈合,家园待有时。再造新北川,生者齐努力。藉此慰亡灵,九天舒笑意。”去年死里逃生的绵阳作家刘大军的祭文,表达了生者告慰逝者的最好方式——坚强活着,重建家园。

    “诗祭5·12”仅仅是绵阳文艺界纪念抗震一周年、重建精神家园活动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同一天,由绵阳市文联、绵阳市美协、成都市文联、成都市美协联合主办的“情系灾区·四川依然美丽” 水彩(水粉)画展在绵阳市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绵阳、成都两地29位画家创作的70余件作品,其中年龄最大的牟康华老师已有91岁高龄。展出作品既有现场速写,也有画家的精心创作;既有反映灾区地震后的重建,也有歌颂四川大好河山的壮景,更有表达灾区人民感谢全国人民爱心支援的力作。成都水彩(水粉)画院院长王培秋向记者介绍,大地震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让生者在为逝者悲伤惋惜的同时,更加珍惜生命。作为艺术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创作出最能表现内心情感的作品,对重建家园贡献一份力量。去年年底成都和绵阳的画家就自发组织赴北川、安县、梓潼等地采风写生。为了不给灾区添麻烦,他们自筹资金写生、创作、装裱,意在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敬意,表现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火热场景以及四川依然美丽的景象,鼓舞大家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随着5·12周年祭的到来,绵阳市文联还将推出摄影展、书画义卖,组织文艺工作者慰问灾区联系户,切实帮扶文艺示范点的灾后重建,深入灾区调研,找到文联在灾后文化重建中的着力点,出版《剑南文学》5·12周年专号,与其他5个重灾地州举办联合展览……而在北川,随着新县城的建设,大规模的文化建设也将全面铺开。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昌益向记者介绍,新县城的规划里有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并且尤其注重羌族文化特色。“比起重建一座物质的房子,重建心灵的房子将更加重要”,何昌益说。

  文人血气 奋勇抗灾书写大勇大爱

    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竖琴和副主席王毅向记者介绍了整个绵阳市在灾后家园重建和文化重建方面的情况:“全绵阳市文联系统第一时间投入到伟大的抗震救灾工作中,组织文艺家深入灾区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赶赴一线采访创作出一大批记录历史、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优秀作品;奉献爱心,积极筹措善款,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绵阳市人民重建精神家园做出了较大贡献。”

    地震发生后,尽管绵阳市文联系统的所有人都受了灾,更有15名会员遇难、近百名会员重伤、千余名会员无家可归,但绵阳市文艺界在最短的时间里紧急动员起来,积极出力、出智、出资。在抗灾救人的第一线,文联机关及直属单位全体职工第一时间赶到九洲体育馆救助服务灾民,大家轮流通宵值班守护,很多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全绵阳市千余名会员加入志愿者行列,数百名文艺工作者或走进安置点,或慰问部队官兵,或参与义演、慰问。上百名摄影家以最快的速度冒死赶往灾区,在协助救人的同时,拍下了一张张弥足珍贵的摄影佳作,其中李贫的《为小欣懿让路》、贾宗强的《生命之舟》等一批佳作感动了整个中国。在抗击灾难的斗争中,绵阳市文联被绵阳市评为抗震救灾安置工作先进单位,绵阳市文联党支部被绵阳市直机关工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很多会员被国家、四川省、绵阳市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更多的会员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做了抗击这场灾难的无名英雄。绵阳市各文艺家协会,从主席到会员,在各自所在的单位和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更是挑起了大梁,如电视电影艺术家协会、音协、剧协、舞协主席团成员都作为媒体或演出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力量,为绵阳市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去年8月,绵阳市文联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召开了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表彰了10个先进集体和49名先进个人。

    绵阳市文联还选派3名骨干人员参与灾后农房建设,积极开展对受重灾群众的帮扶救助,帮扶遇难学生家庭,慰问北川县委宣传部职工,看望走访重灾会员及家属,全年慰问帮扶受重灾群众223户。在网站开辟专栏,号召职工积极向灾区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将收到的近10万元捐款和过冬衣物全部定向捐给重灾区。

  文化一方

    寻找灾区长远发展新的着力点

    除了直接出人出力,绵阳市文联更是注意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自身在抗震救灾中的角色定位,注重用文艺来为抗震救灾鼓劲加油,为重建家园提供精神支撑,做到“文化一方,文化乡邻”。为了让世人了解灾情、关注灾区和感恩援建省的仁义善举,绵阳市文联牵头策划开展了“地震重灾区艺术家作品展览义卖”活动。全绵阳市艺术界同仁积极参与,慷慨捐赠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近300幅,使该活动在成都、淄博、济南三地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地震中绵阳灾区的真实情况,展示了绵阳人民震不垮的精神和斗志,进一步激发了展览所到之地人民群众的爱心善举,整个活动募集善款50余万元,全部定向用于灾区学校、文化设施的重建。

    绵阳市各文艺家协会、县级文联积极为抗震救灾鼓劲加油。绵阳市摄协在两个月之内4次组织抗震救灾摄影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绵阳市美协、绵阳市书协许多书画家献出自己的精品力作,在北京、山东、重庆、广东等地参与赈灾义卖;或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慰问子弟兵和援建队伍,现场捐赠书画作品千余幅。绵阳市音协、舞协、剧协创作抗震救灾题材节目百余个,组织参与各种义演400余场。近千批次电视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深入灾区一线采访,每天给央视提供超过130分钟的节目,在192个大型安置点义务放映电影4691场。江油市的《坚强2008》在绵阳市进行巡回演出,三台县文联承办的赈灾募捐义演,为三台县募集善款140余万元。绵阳市文艺界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不倒的旗帜·不屈的精神——绵阳市七一抗震救灾摄影展”、“陈家坝抗震救灾纪实图片展”等主题展览20余场,举办了《一个摄影家二十五年的北川情》、《汶川记忆》等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研讨会10余次,并组织了“四川依然美好”、“绵阳作家极重灾区行”等采风活动30余次。

    在记录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精神的文艺创作方面,绵阳文艺界也取得了丰收,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将在绵阳的文艺史上写下重重一笔。灾难发生后,绵阳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地投入到文艺创作之中,绵阳市文联牵头组织创作的全景式反映5·12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5·12纪事》已于近日在《剑南文学》刊出,在此期间,《剑南文学》杂志社、三台县文联《琴泉》杂志社先后推出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文学专集,绵阳数百名文学艺术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创作出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约200万字抗震救灾题材作品在国内报刊、主流网站发表,出版专著《情系汶川》、《铁血英雄》、《八级大地震·四川安县》、《回望北川》等10余部,在《诗歌月刊》推出“我们在震区——灾区绵阳诗人作品辑”,多种抗震救灾文学作品专号、选集选入绵阳作家、诗人的作品;创作抗震救灾题材的美术、书法作品千余件,其中有数十件作品入选多种全国展览;拍摄抗震救灾摄影作品百万余幅,展出两千余幅,出版摄影画册10余部;创作的大型诗画歌舞《风从羌山来》将于近日在京上演,创作舞蹈《生死不离》、《感恩的心》和戏剧曲艺小品《脊梁》、《小花》、《山里的女人》等百余个节目参加各种演出;拍摄反映抗震救灾的MTV、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新闻片等200余部(节)……重灾区绵阳的受灾现状和震不垮的绵阳精神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绵阳市文联还注重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灾区群众出力,联络协调全国各地文艺界名人了解绵阳、关注绵阳、奉献绵阳:联络首都师大对口捐赠北川中学200万元,联络中国书协定向捐赠绵阳市遇难、重灾书协会员家属15万元,引进资金100万余元援建希望小学;争取到200余万元救灾物资于第一时间送到受灾师生手中,联络中华文学基金会和数十名中国著名作家捐助图书30余万册、电脑100台为绵阳31所中小学建立金叶育才图书室,联络《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艺术报》捐赠抗震救灾专号、报刊近万册(份),接待冯骥才、冯双白、高洪波等全国著名作家、艺术家和全国各地文联领导数十批次前往灾区慰问、义演、采访报道等,为绵阳市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推动作用。

    挖掘打造一批可持续利用的文化资源,为灾区的重建和长远发展提供新的着力点,成为绵阳市文联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次地震中,40多位绵阳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罹难,使本已濒临灭绝的羌族文化雪上加霜。近日,绵阳市文联启动了羌族文化节目精品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就羌族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抢救进行了深入研讨。随着灾后重建的稳步推进,绵阳市文联决定对羌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利用一到两年时间,打造一批原汁原味、体现原生态羌族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使这些节目既能进入国际文化交流的高雅殿堂,也能成为北川今后的保留节目,雅俗共赏。同时,绵阳市文联还动员艺术家们发扬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一方、文化乡邻的品质,扶持乡土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文化艺术示范点、示范户工作,深入农村出谋划策,指导农民,让文化艺术之花在农村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