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国家模范芭蕾舞剧院将再次访华,献演舞剧《红色吉赛尔》。
鲍里斯·艾夫曼出生于1946年,197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舞剧编导系。他创作过40多部舞剧,成绩斐然,曾荣获苏俄功勋艺术家(1988年)、俄罗斯人民演员(1995年)等称号以及俄罗斯国家奖(1999年),是当今俄罗斯舞坛上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著名编导之一。
艾夫曼的创作风格颇为独特,自成一家。他继承俄罗斯芭蕾注重戏剧结构、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从音乐中汲取灵感,运用包括交响芭蕾在内的当代种种新颖奇特的舞蹈形式,创作出内容深刻、形式精美的舞剧作品。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对于他来说,“无意识的舞蹈动作流只是人的形体活动,而不是精神活动。”他主张“舞剧艺术是一个精神的过程。”他运用心理分析法深挖剧中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创造性的将其外化为形象的舞蹈,最终体现哲学主题,达到哲学高度。因而。艾夫曼享有“哲学家型舞剧编导”的美誉。上次来京公演的《柴可夫斯基》和即将上演的《红色吉赛尔》正是这方面的两大力作。
作为舞剧女主人公原型的奥尔加·斯彼西芙采娃(1895-1991)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舞蹈家之一。她1913年从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参加马利亚剧院舞团(即基洛夫芭蕾舞团),1916年起,担任独舞演员,1920-1924年间是该团唯一的女主演。1924-1932年间担任过巴黎歌剧院的首席女演员,此后还曾与福金、里法尔等人合作,做为主演参加过一些私人舞团的巡回演出。她与尼金斯基联袂主演的舞剧《玫瑰精》和《仙女们》博得欧美舞坛的很高评价。1937年因精神病发病,被迫退出舞台,改为从事教学活动。病情变得严重后,1943年住入美国新泽西精神病院治疗长达20年之久。1963年迁入由托尔斯泰基金会主办的农场(在纽约郊区),在这里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演出吉赛尔是斯氏的拿手好戏,这个角色她一连演了近20年。20世纪初,有过三位擅长演吉赛尔的芭蕾明星:巴甫洛娃、卡萨文娜和斯彼西芙采娃,她们的创作节奏和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作为女人和演员的命运也大相径庭,其中斯氏是最悲惨的一位。艾夫曼分析说:“她如此沉醉于自己主人公的世界,无力自拔不能返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吉赛尔的命运也就成了她的命运。还有一点很重要,她经历了一场劫难——作为首席女主演,她卷进了彼得格勒的革命事件之中,在她心中留下始终挥之不去的印迹。移居国外给她带来的不止是失望(既有创作上的,也有私生活方面的),而且还给她的生活增添不少悲剧,最后导致崩溃。”
《红色吉赛尔》1997年1月28日首演于彼得堡,音乐选用柴可夫斯基、什尼特凯(1934-1999
俄罗斯当代作曲家)和比才的作品。全剧分为两幕,第一幕的故事发生在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第二幕则是在巴黎歌剧院。据艾夫曼本人说:“我们希望用舞剧手段悼念斯彼西芙采娃这位命运悲惨的伟大舞蹈家……这不是她本人传记的图解,而是一种尝试——试图概括表现她的命运以及许多被迫离开俄罗斯、经历悲惨结局的天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