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卢浮宫讲的地中海传奇

时间:2013年11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韵

油画《维纳斯将海伦介绍给帕里斯》(局部) 本报记者 李韵摄

  ● 卢浮宫与国博的首次合作

  ● 卢浮宫的地中海文物首次集体亮相

  木乃伊的木棺、埃及艳后的雕像、特洛伊王子石雕像、《维纳斯将海伦介绍给帕里斯》油画,还有镶有265颗钻石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的怀表、《君士坦丁堡》油画的草图……

  280件(套)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文物精品,远渡重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讲述着地中海文明的精彩——《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览10月29日至2014年2月10日在此展出。这也是世界两大博物馆的首次合作。

  地中海地区是多元文化的汇集之地,其复杂、多样的文明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地中海文明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此类博物馆之一。

  本次参展的280件(套)文物,包括石雕、陶器、金银器、油画、素描画等,多件精品是首次走出卢浮宫到国外展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卢浮宫博物馆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告诉记者,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雕塑是法国王室收藏的两大主题。卢浮宫的“镇宫之宝”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都来自地中海国家。在卢浮宫博物馆,这些文物精品基本是按展品材质、表现主题等分散展出,而此次“中国之旅”是卢浮宫首次以集锦的方式展示地中海文明。

  本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六部分,呈现了地中海地区重要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地中海世界——自然与文化背景”,展示地中海地区的周边环境以及物产。当您看到展厅中央那具木乃伊木棺时,就已来到第二部分“最初的地中海——早期的交流”。这里介绍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交流,展示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影响。船形金杯、古希腊玻璃酒杯、伊西斯神石雕头像、木乃伊木棺等不仅表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技术,更表现出埃及、希腊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在以罗马将军石雕像为中心布置的第三部分“统一的地中海——希腊、迦太基和罗马”,展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希腊、迦太基和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统治。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石雕像、罗马将军石雕像、哈德良皇帝石雕像、马赛克地砖等再现了地中海地区文化的希腊化、罗马化进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地中海国家特有的文化标志——马赛克艺术、大理石肖像和雕像。展柜里一尊不大的青铜人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通过说明牌得知,这是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立像。克娄巴特拉七世,不就是传说中的“埃及艳后”吗?原来,她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艳丽。

  “十字军东征”是中国观众相对熟悉的世界历史。本次展览的第四部分“中世纪的地中海——从‘十字军东征’到收复失地运动”,就是展示了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地中海的变化。通过塞浦路斯出土的釉陶、巴勒斯坦出土的雕塑、墓志铭、耶路撒冷出土的雕塑残件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展示出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拉丁王国、拜占庭帝国文化,以及东西方艺术家、工匠之间的技艺交流。让-吕克·马丁内兹指着一个黄铜盆说,它在塞浦路斯被发现,是由法国王子订制、叙利亚工匠制作的,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折射出当时亚欧文化交流的情况。

  最吸引记者的是第五、第六部分。第五部分“近代的地中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展示的是公元1490—1750年期间地中海的历史,重点展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地中海的生活和艺术。以瑞士画家利奥塔尔的《身着土耳其服装的勒维特先生和格拉瓦尼小姐》画作为中心,向观众展示欧洲的土耳其文化和土耳其的欧洲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镶满宝石的金杯托,用金、珐琅和钻石制成的烟丝盒,小小的物件,灯光下熠熠闪亮,充分展现出18世纪奥斯曼帝国宫廷生活之奢靡。当时,帝国的显贵们对来自西欧的珍玩宝器的兴趣日渐浓厚,以至于法国的艺术品工坊和英国的钟表厂收到的订单逐年增加,这种爱好直接影响到奥斯曼艺术,并催生了独特的奥斯曼可可风格。

  第五部分,还以“掳走的欧罗巴”和“埃及艳后之死”两大主题展示这一阶段地中海艺术中对神话故事以及古代历史人物的诠释。传说,幻化为白色公牛的众神之王宙斯将腓尼基(今黎巴嫩)公主欧罗巴掳走。欧罗巴的名字后来成为了欧洲大陆的名字。展厅里有一只红像双耳爵,其外壁就绘有这个故事的场面。让-吕克·马丁内兹介绍,红像双耳爵上的这幅绘画已经被用在了五欧元的硬币上。而类似的题材还出现在油画等其他展品中。

  展览的第六部分“游历地中海”,讲述的是公元1750年至1850年艺术家们游历地中海的浪潮。以苏格兰考古学家加文·汉密尔顿的绘画《维纳斯将海伦介绍给帕里斯》和他所收藏的“阿尔忒弥斯石雕像”“三足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石雕像”等古罗马文物为中心,观众们可以了解到18世纪英国贵族们的“大陆游学”和考古发掘;通过“西西里港口风光”“庞贝集会场”“维苏威火山喷发”等素描和油画展示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迷恋;通过“拿破仑远征埃及”纸上油画及《埃及记述》版画展示当时的“埃及热”,为欧洲殖民时期艺术家前往东方朝圣拉开序幕。

  这部分的展厅正中是一男一女两具石雕立像。男的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而其身后的一幅油画讲述的就是这位王子的传奇——它取自希腊神话故事,展现的是特洛伊战争之前,爱神维纳斯将斯巴达的美女海伦介绍给帕里斯。此后,为了争夺这位美女,爆发了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而历史书中也就有了诸如“特洛伊木马”之类与之相关的典故。

  女性石雕是阿尔忒弥斯,她是狩猎女神,也被称为加比斯的戴安娜。雕像是1792年加文·汉密尔顿在意大利加比斯考古时发现的。石雕的形象是阿尔忒弥斯身着短裙,脚穿凉鞋,正在将信众供奉的外衣搭扣扣上。这尊雕像呈现的是用古罗马雕刻艺术展现的典型的古希腊神话形象。当年,拿破仑的妹妹嫁给意大利的一位王子,这尊雕像被拿破仑当作礼物送给其妹。

  展览的最后一件文物是幅长约十米的油画,画的是当时的重要城市——君士坦丁堡的全景。君士坦丁堡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临博斯普鲁斯海峡,扼黑海门户,作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战略据点,这里拥有任何一座东方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19世纪,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在地中海旅游更为便利。随着海运的发展,从马赛至亚历山大城的航程缩短为一周;1883年,“东方快车”开始直通伊斯坦布尔。而此时,在欧洲,对旅行的热衷成为一种真正的流行文化;全景图的出现和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将那些足不出户的人们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仔细欣赏这幅画时,不难发现,它是由若干小画组成的,每幅小画还在明显位置标注了数字。原来这是一幅绘于1818年的草图,而成画如今已经失传,只剩下它讲述着作者法国人皮埃尔·布雷沃斯特眼中的这座东方重镇。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