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一部“70后”女性心灵成长史

时间:2013年11月0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金 涛

《颤抖》李凤群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近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江苏省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李凤群长篇小说《颤抖》研讨会在京举行。很多文学界专家对李凤群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倒不是因为李凤群作品太少——之前她已出版《非城市爱情》《活着的理由》《背道而驰》及《大江边》等多部长篇,屡获大奖,而是因为大家对她之前一直在用的笔名“格格”更为熟悉。

  比起名字的变化,小说风格的变化更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

  李凤群是安徽无为人,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2012年,她以一部大气磅礴的长篇小说《大江边》吸引了文学界、评论界的目光。有评论认为,《大江边》是一部关于中国长江流域农民的编年史,展示了一个女作家书写乡土以及农民的时代和命运的雄心和气质。2013年,李凤群转型之作《颤抖》将目光转向个人心灵进化史,表现了一位长江女儿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的转变和心灵的进化。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准确地把握住了一个进城女性的“希望、幻灭与信仰的产生”,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几乎要把“她”辗碎,“她”成了一个重重的忧郁症患者,但因为内心对善的渴望,她还是完成了最终的自我救赎。通过回顾、还原、自省、忏悔,达到对生活以及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很多人指出,这部小说作者是蘸着自己的泪与血写的,每行字都让读者心灵为之颤抖。

  在《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看来,李凤群的长篇小说充满气势,能够通过语言制造出一种场,让人印象深刻。他很奇怪李凤群能够从《大江边》转到《颤抖》的写作,因为《大江边》已经很扎实深入,几乎把乡村世界翻了个底朝天,让他认识了一位非常刚猛的女性作家。而在《颤抖》里,李凤群则展现了柔情的可能:主人公生活于魔鬼般的环境里,那样一个混乱的乡村,那样一个冷酷的人际关系,而作家事实上却在寻找天使,抑郁都是因为作者的天使气质在作怪。

  也有评论家谈到,到目前为止,从最初的爱情小说、网络小说,到现在的乡土小说、成长小说,李凤群的写作风格一直在变,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她的小说是从她的生活经历中呕血而出,就像树从土里长出,有着极自然的风貌以及力量,以及令人赞叹的只属于长江女儿的想象力。她的语言朴素,风趣;细密,繁实,是村头巷尾的自有自在之物,绝非书斋里的臆造与想象,她对叙事节奏的控制,舒缓平稳,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衡与美,这些都充分体现着作者娴熟的技艺。

  谈到写作中的不足,《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指出,在这样非常个人化的小说里,不能急于下判断告诉读者主人公是抑郁症患者,而是要让读者知道,可能在世俗的眼光中她是个抑郁症病人,但是在作家笔下,她是有着超常想象力的人,只有她活在饱满的生活里,有想象,有自己的幸福,有不能被别人接受、知道的秘密。把不正常的人写成正常的人,把正常的人写成分裂状态,这是一个作家最牛的地方。阎晶明评价说:“《颤抖》虽然只有十三万字,但从始至终就关注一个人精神成长史,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这种耐性。”

  李凤群对于写作的态度也印证了阎晶明的话。她说:“这十来年,写作者越来越边缘,我得承认,我身边绝大部分人不读书,我的书也卖得不好,但是我从没有丧失希望。因为,第一,卖得不好是因为写得还不够好,第二,即使写得好也无人阅读,也要坚持写下去。走在城市里,我常常看到那些经历过风雨和岁月的庙宇、城墙和古建筑,我就很感动。他们当初也不过是一块泥块,一根木头,他只是在那里,后来,他被再造,有了形状;再后来,有了年头,风雨浸润,似乎很明智,其实很盲目。任何当下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来瞻仰的,他不抗拒;离去的,他不阻挡,无所畏惧。他就任凭自己成了最无声的威严。现在,成了情怀、象征和历史。那么自然。所以,艺术,不应该有功利和时间的限制。不读书的人影响不了文学的命运,或者,恰恰因为不读书的人太多,文学沦到边缘,不再带来什么好处,那些留下来的,坚持住的人,才是真正虔诚,或有所作为。写好自己,写好自己知道的事情,写好能够理解的事情,就是一种意义。”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