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立于“传统与实验之间”
爵士钢琴家弗兰茨·冯·硕西。William Askham 摄
移居阿姆斯特丹13年的德国人弗兰茨·冯·硕西(Franz von Chossy),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做巡演。前晚,他与卢森堡的帕斯卡·舒马赫四重奏登台北京愚公移山俱乐部。现场虽然只有电子琴,弗兰茨在键盘上辨识度极高的左手技巧与他谱曲的善感思虑令人“过耳难忘”。
即兴乱弹不喜欢看谱
弗兰茨在当今荷兰爵士界如日中天。他出生在慕尼黑,但成长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母亲是位视觉艺术家,开了一家“头发博物馆”,他的家里从来不缺古灵精怪的想象力。从小虽受古典钢琴训练,但弗兰茨宁愿即兴乱弹也不喜欢看谱子。1999年弗兰茨获得法国爵士界新秀奖,2006年获得荷兰爵士大赛的最佳独奏奖,几年后在瑞士蒙特勒国际爵士比赛中拿下独奏第二名。
记者在阿姆斯特丹与中国多次看过弗兰茨的现场音乐会,他有一个配置不寻常的爵士乐团:钢琴、单簧管、小提琴、鼓与大贝斯。专辑中9段曲子形成的“伊甸园组曲”全是弗兰茨的创作,前晚乐队的现场配合令人想到“室内爵士乐”这个名词:有机的、有想象力的、有控制力的即兴、自由而理性的演奏。乐曲中还能听出摇滚的影响,弗兰茨称平时也听像Radiohead这样的乐队,而他最喜欢的爵士钢琴家是美国的Brad Mehldau:“他算是将左手解放出来、完全独立于右手演奏的第一人,既有想象力也抒情,个人风格强烈”。但34岁的音乐家又说,如今“回到根源”,常在早晨练习巴赫的《哥登堡变奏曲》,同时也偏爱普罗科菲耶夫“一股子有道理可讲的疯狂”。
作为新一代爵士乐手的佼佼者,自己作曲也演奏的弗兰茨自称立于“传统与实验之间”:“我如果要突破规则,需要先了解传统本身,再思考如何去突破。但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根基未稳的年轻人们一直在‘破’,却并不知道规则在哪里。”
《当世界回家》源于梦境
受德国一个音乐节的委约,弗兰茨以“伊甸园”为主题写了一部组曲,并录制成最新专辑《当世界回家》。怕落入俗套的弗兰茨,有意在简单的旋律下面制造一些不和谐感觉的和弦,暗涌潜流中,能听到黑暗的一面。专辑里的名字几乎都来自诗句:“永恒的大象”“人类沾糖的黑暗”。这是弗兰茨与荷兰女诗人阿布拉·波特曼的合作。女诗人多年前给他写了一封邮件,里面全是她给弗兰茨作的曲子起的名字。两人邮件联系了多年后才初次见面。“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坐在钢琴前,弹着一首曲子,名字就叫《当世界回家》。”弗兰茨就开始围绕这个意象谱曲。
因为祖母是乌克兰人的缘故,弗兰茨对巴尔干的音乐感觉独特:“我在听高山上的女声合唱团时,能感到声音的纯净和深度兼具,那是在许多讲求‘聪明’的爵士音乐里很难找得到的:跟炫技无关,而是跟事物的本质相连。那跟巴赫的纯粹很相似。”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