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人文视野中的“水民生”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刘卫东

  秦岭的《在水一方》是国内首部反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纪实作品,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意义,而作品中展现的“水民生”,则溢出了“纪实”的范畴,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水一方》是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又受到水利部的关注,因此,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考量。从《在水一方》可以看到,作品涉及了水资源危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利人、农民、农村社会等方面,几乎涵盖了“水民生”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观测平台。秦岭切入作品的视角,来自自己缺水的体验,他说,在旱井边打水是“儿时记忆里一成不变的定格画面”。但是对于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自来水的城市人来说,并没有缺水、求水的体验,于是,《在水一方》描述的农村饮水状况就显得触目惊心。西北农村长大的秦岭,深刻知晓水,也能深刻理解农村饮水工程的意义,因此,他掩饰不住“亢奋”,激动地观察着农村饮水的变化。秦岭的情感“介入”固然使作品的客观性打了折扣,但是,火一样的弥漫的情感使作品激情四射,他把自己的记忆、渴望和忧虑一股脑端出来了。作者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看似简单,却很难,这是写作的“大道”。秦岭写水,无意间契合了这一理论。

  对于《在水一方》,秦岭最愿意讲的一个词是“宿命”,因为,水问题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跟他的思想路向、文学创作正好产生了共振,可谓天赐良机。作为著名作家,秦岭虽然定居天津,但是一直没有忘记此前自己西北农村人的身份,经常回甘肃天水家乡省亲访友,因此,直观地感受到了第一手的农村生活。基于作家和农民的双重视角,再加上对时事的敏感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气质,秦岭一直关注“三农”,尤其是关注宏大、普遍的有关农民民生的问题。秦岭2008年出版的《皇粮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反映农业税的作品”,以农业税的取消为核心,讲述了当代农村生活现实。《皇粮钟》为取消农业税而写,但是基底却是明确的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现实的批判,其中,唐岁求、秦穗儿、隋圆圆几位主人公,不得不因贫困或忍辱、或卖身,丧失尊严,被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是新世纪以来文学中出现的较出色的农民群像。如果说秦岭在《皇粮钟》中的哀民生之多艰来自观察和感受的话,《在水一方》正好带给他更大规模的对落后农村生存状况的实地调研和客观数据,开拓、加深了他对农村问题的思考空间。

  秦岭的《皇粮钟》暗合了“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水一方》则同样暗合了“食以水为先”的古训。秦岭也许无意识地潜入了“食”、“水”这两大根本民生的文学宝藏。写作《在水一方》的秦岭,始终没有忘记“我”的存在,他在列举数字的同时,不断分析和感悟,因此,作品从材料到表述,都能够看到作者的身影。秦岭的倾听和思考,使本来题材“坚硬”的《在水一方》具有了多个视角,不是油光水滑,而是带有质感和“毛边”。秦岭塑造了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我”,突出前行的艰难、问题的严重和解决后的欢乐,为全书定下了悲欣交集的美学基调。秦岭说,“我告诫自己,只要迈出,就必须义无反顾”,“我在用我42码的脚丫子,丈量中国农村饮水安全与饮水安全工程的内心与表征”。同时,作为小说家,秦岭在作品中又添加了许多关于水的故事,这些故事使作品超越了冰冷的数据展示,以强大的人文内涵震动了读者。当水无比重要,成为一种价值观的时候,围绕水的故事就耐人寻味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直接触及这个题材的名作很多,铁凝的《秀色》、郑义的《老井》都讲述了直接由缺水引发的人性冲突。秦岭在《在水一方》也讲述了一些关于水的故事,带有小说家的笔法,有的已经有微小说的味道,也可以视为他对当代文学“缺水题材”传统的延续。

  饮水安全问题关乎个人生存权利,因此,广义的饮水工程也永远在路上,未有穷期。秦岭表示,他将把水从“纪实”搬进“记忆”,令人期待。对于秦岭来说,从“粮”(《皇粮钟》)到“水”(《在水一方》),他发现和书写了又一座“文学矿山”,而能否继续从中获取资源,仍然需要坚持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文学的谦卑。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