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以小见大写民生——读李发锁长篇小说《官司》

时间:2013年11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 刚

  

  长篇小说《官司》让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馆》,一个小裁缝店,却是一个大社会。描写了一件小事却概括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有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前边,我想起老舍,眼下在我面前的,就是李发锁先生的长篇小说《官司》。

  一个小裁缝店,一个北方小镇,一个县城,一个省会……一个全中国。

  一对夫妻,一对普通人,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持家做生意的中国人,两个守本分爱家业的为夫为妻为子为父母的普通人,两个道德的“刁民”……却穿针引线般地架构出一个庞大的人群系统——中国人,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

  “饿死不当贼,屈死不告状。”我们在这部长篇小说里,通过告状再一次认识了解了当前最时尚的中国的“城镇化”。

  

  我眼里的小说这种东西永远是让人通过一个故事去感受生活现实的本质。要有人的命运,要让我们真的关注里边的生命个体以及他们的疼痛和快乐。我喜欢那种表达出复杂意义的小说,它里边的人物具有让人可以品味或者说去感觉,去思考,去分析的主人公,我们跟着他们走,被他们引领着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部小说就是我认可的一部小说。中国人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在微博泛滥的今天,我们被一种种思想,一件件小事引导,对于中国的现实每天都作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在读这部《官司》时,我再一次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微博里的中国更准确还是小说里的中国更准确?如果有了微博,小说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小说果然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吗?小说真的要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吗?微博可以代替一切吗?我是一个对于中国的乡村、小城镇都缺乏了解的人,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乡镇,经常只能从某个特殊的新闻中去认识,可是看了李发锁的小说之后,我感觉到震惊:一个围绕基层乡镇一件涉法上访案,一对守法平民夫妻成为无奈诉民、访民、“刁民”。作者叙述时没有特别地煽情,没有呼天抢地,似乎只是在自然地讲着故事,写着人物,却让我意识到了在城镇化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危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天天都在发生,最小的事情,如果让他膨胀,也会最终成为构成制度毁灭的可怕因素。诉讼这种事情很难描写,可是,在这部小说里,你却非常好奇地跟着作者进入了一个乡镇的诉讼过程。各色人等在诉讼中表演,我们的民族性,我们这个种群的人性优点或弱点就在这场漫长的诉讼中,展示出来,在那些人的身后,真的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今天的境遇。

  好人与坏人?守法与违法?两种人?两类人?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两种完全对立的人?在李发锁笔下那间不大的房子的背后都在行动,他们或强大,或软弱,或可怜,或贪婪,中国的公平社会究竟该如何建立?靠机制?靠制度建设?还是靠清官?还是靠人对于自身尊严的争取?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你读这部小说时冲着你涌过来。但是,李发锁不会被一般的现实困扰,他总是能透过那些艰辛去找寻背后的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一切存在与行为皆有精神和思想的缘由。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不屈不挠地为名誉和尊严去斗争,而人性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双方争夺了八年的半间店铺,投入资金均超出争夺物本身价值数倍之多,表面看是在争经济利益——房产,实际是“无赖”的帽子究竟戴在谁头上的问题。说明了传统道德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与力量,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民也概莫能外。

  多说一句,写现实要有勇气,因为有风险存在。但写真实了,写准确了,写客观了,便会有社会价值。

  

  李发锁是一个愤怒的人吗?他是一个具有所谓公知品质的人吗?他是一个愿意把现实的紧张弄得更加紧张的人吗?显然不是,他是一个客观的人,他愿意精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渴望平和。甚至于对他笔下那些“反面人物”,也给予了理解和宽容。

  李发锁的写作是乡村的吗?显然不是。是大都市的吗?不是。是小城镇的吗?或者说写作真的能以地域或者说城市大小来区分吗?显然不能。写作就是写作,他的重点还是描写了人,写出了那些与人有关的,有趣的东西:

  “行贿与受贿不仅是利益的互换,还是风险的分担。你收了我的钱,你的把柄便握在了我的手里,我便由被动转为主动,你想不配合我都由不得你。”“两个酒杯‘呯’的一声脆响碰到了一起,因用劲过猛,满杯的酒随着响声溢洒到了两个颜面笑开了花的人手上,滴淋到酒桌盛满鹿肉的盘子里。”

  长篇小说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物的对话,在对话的语言里,你能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动作,那里往往有中国人最真实的情感。其实,李发锁更加在意的是他笔下人物的尊严。他关于曲云莲夫妇对做人底线执著坚守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见到了作家本人——一个其实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人,因为他笔下的人物,他们这些生活在小城镇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那么朴素,那么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读罢长篇小说《官司》,我眼前已经充满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生态景观。老舍的茶馆和李发锁的裁缝铺并排在我的面前。一个人漫长的人生路,一个人不那么长的伸冤之路有时可以让你长出别样的目光:人生可以以大见小,小说可以以小见大。

  一个裁缝铺背后是作家的目光,一群人物的背后是作家的情感。一句话背后是作家的深厚,一种思考背后,是作家的良知。

  微博时代的长篇小说仍然具有魅力,《官司》让我相信这点,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李发锁,也送给自己。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