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好莱坞的新挑战与中国电影的新机遇

时间:2013年10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主讲人

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饶曙光

  重庆黔江人,1959年生,土家族。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副主席。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广电总局重大课题《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电影强国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

  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

  一 中美电影新协议与中国电影大变局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国产电影《致青春》及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双核”驱动,中国电影市场再创历史新高,单周电影票房破9亿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几乎是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总额。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更新的速度之快令人有些目不暇接,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新纪录产生。

21世纪中国电影市场示意图

“抗坞”大战:国产电影面对好莱坞重磅炸弹集体遭遇市场“滑铁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一个缩影,雄心勃勃的好莱坞始终把中国电影市场作为自己全球化战略开拓的重点,甚至可以用处心积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来形容。原来每年20部进口大片的配额,远远不能满足好莱坞电影的市场野心。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在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预期的背景下,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升至25%;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梦工厂动画CEO杰弗里·卡岑伯格也于当日在洛杉矶宣布,公司将与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公司(Oriental Dream Works)。

  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8”是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中美电影新协议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美国电影界称中美电影新协议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这个协议的达成,甚至成了美国奥巴马、拜登政府的“政绩”。美国白宫称,“对于解决美国电影的突出问题,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中国观众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出色的电影”。美国电影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协会MPAA主席与执行总裁更高呼:“这对于美国电影产业和那些成千上万、为美国娱乐工业服务的工作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消息!”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电影人对中美电影新协议也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进口大片配额的增加,表明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对国内电影市场提高质量、整合资源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促进中国进口大片配额的增加,表明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对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尤其是升级换代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认为,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增加也可能带来鲶鱼效应,促进国内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从而带动、刺激国产电影质量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甚至还有人放言,好莱坞进口大片可以促使中国电影具有全球眼光,促使中国电影不断“走向世界”。

  然而,天有莫测之风云!中国电影人发现,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比原来意料的要大得多。2012年“五一”前后档期,一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内中青年导演推出的新片密集上映,集体抱团抗击“好莱坞”,被很多媒体形容为“抗坞”大战。“国产电影抱团抗击好莱坞”成为当时被业内议论最多的话题。最终的市场检验证明,当初院线人士预测实在太过乐观,宁浩的《黄金大劫案》、管虎的《杀生》、杨树鹏的《匹夫》三部电影并没有达到业内人士的期望。面对严酷的市场,《黄金大劫案》中“谁说金镖不如洋枪”这句打气话体现出的只是一种阿Q精神。目前“金镖还真不如洋枪”——我们国产电影的艺术品质、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与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好莱坞大片相比确实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业内外唱空国产电影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一度成为了媒体的“主旋律”。

  2012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中国电影市场一共上映了140余部影片。其中,进口片38部,总票房超过50亿,占上半年票房收入的65%以上。38部进口片中,14部是分账大片,有12部票房过亿,票房超过3亿的多达6部,尽管2012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80.71亿,较去年同期上涨41.7%,但国产影片票房仅为28.05亿,约占总票房的1/3(4月份只有15%,9月份也很低)。

  2012年上半年,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尤其是4、5月份,国产电影遭遇了市场“滑铁卢”,市场份额一度下降到不足30%,单片票房下降严重。2012年下半年也不容乐观。2012年,是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的第十个年头。在中美电影新协议的新历史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就是在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呈现出不断下降态势的时候,一些年轻学者依然持有乐观的心态和态度。他们以亚洲电影大国日本、韩国为例来说明问题。理论上讲,这些道理和分析都是对的。但是,日本是经过十多年的痛苦徘徊才逐渐摆脱好莱坞的冲击。中国已经是一个电影大国,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拓展,市场潜力更是巨大,不太可能像日本电影那样“置于死地而后生”。换句话说,十多年的“阵痛”、“衰退”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不可承受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适应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冲击,有效巩固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而不是在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降到不能承受的时候才奋起反击,收复失地。总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经受不了那样的“阵痛”、“衰退”。DMG总裁丹·密茨是个标准的中国通,在中美电影新政实施后,先后拍摄了《环形使者》《钢铁侠3》,可以说是华语片与好莱坞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直言不讳地说:“2012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坎。”“2012是一个突破年,中国电影行业过了这个坎,它就是全世界的,如果过不了,不光自己的市场保不住,连海外的也会不保。”

  而事实上,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中国电影开始了绝地反击。

  《画皮2》异军突起,《人再囧途之泰囧》创票房奇迹,成为了第一部票房超过十亿的华语电影。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大批高票房的国产电影《西游降魔篇》《厨子戏子痞子》《第一百零一次求婚》《北京遇见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影片击败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大片,取得了有史以来中国影片最好成绩。票房过亿纪录已经成为了并不遥远的“历史”,“5亿”则成为了判断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新基准线,一部国产电影过10亿、乃至20亿的票房也不再是奢望和梦想。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国产电影《致青春》及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双核”驱动,中国电影市场再创历史新高,单周电影票房破9亿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几乎是200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总额。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更新的速度之快令人有些目不暇接,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新纪录产生。美国《华尔街日报》因此评价“中国电影走进新时代”,与一年前的“中国电影已死”形成了鲜明的、具有多重意味的对照。

  国产电影在电影市场上的超常表现和发挥让观众处于狂热状态,也让业界惊呼看不懂。电影作为社会话题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在引起兴奋的同时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笔者以为,对中国电影取得的高票房及其高比例的市场份额,绝不能视而不见或者“另眼”、“冷眼”相看,但也绝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该做出冷静的、客观的、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和阐释。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