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一臣,凝聚史诗剧之魂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研讨会召开,专家对剧中秦惠文王、张仪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一君一臣,凝聚史诗剧之魂
9月5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收视率并不太夺人眼球,未能破1的收视率再次证明这种类型的历史正剧并不是大多数观众的“菜”。《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在由中国视协、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和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创作研讨会上说,这是一部“百家讲坛”式的电视剧,尽管虚实结合,但更注重严肃写实,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剧的戏剧性,同时也会对观众的历史文化积累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说,不能简单地通过一段时间的收视份额来断定一部剧的好坏,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和历史正剧收视率都不是很高,但它们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内涵却是很多高收视剧根本无法媲美的。在本次创作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大秦帝国之纵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秦惠文王和张仪这两位全剧的核心人物,更被誉为“史诗剧人物塑造的典范”。
一个知人善用且有血有肉的君王
“如果说《大秦帝国》系列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是变革的重要性,那么《大秦帝国之纵横》讲述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如此解读全剧的主题。秦国原本只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国,它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就在于历代君王的知人善用。无论商鞅、李斯还是张仪,每个都成为秦国走向强大的关键人物。“剧中的秦惠文王就是一个极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君王,他敢于打破贵族的界限、打破地域和国籍的界限,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尽一切可能将天下英才变成秦之英才。”李准表示。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也对剧中秦惠文王这一人物表示了肯定:“他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野心的君王,国家利益的纠葛和个人感情的冲突造就了他的志气,也造就了他的疑心。他以清晰的判断和强悍的内心面对国家的困局与后宫的争斗,他善于识人用人,不拘一格地启用大批能臣猛将,无愧于时代的王者。”
《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浓墨重彩地表现秦惠文王雄才伟略的同时,也细腻地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与情感经历。剧中秦惠文王与芈八子的感情经历了几起几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芈八子是来自乡野的女子,漂亮且极具个性,秦惠文王正因为此深爱着她、呵护着她。但当芈八子触犯了秦国的利益时,秦惠文王又毫不留情地将她打入冷宫。剧中还表现了秦惠文王与弟弟嬴华的兄弟之情,嬴华战死后,秦惠文王每日做噩梦,他后来的精神失常,也与弟弟之死有着莫大的关系。
“匈牙利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认为,没有对人物生活的深入描绘,就没有史诗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表示,“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不仅是一个君王,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的秦惠文王,将会是怎样苍白的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塑造出真正优秀的历史人物。剧中秦惠文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劫持了自己爱慕的魏国女子魏纾,并成功脱险;后来在迎娶魏纾的婚礼上,他明知魏纾奉魏国使命要刺杀自己,但还是故意挨了一刀,并对魏纾说“你救了我一命,我也还你一命”。“秦惠文王挟持魏纾的行为十分小人,后来故意挨一刀的行为却很君子,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都是符合人物内心逻辑的。这样一个按照内心逻辑真实成长、不断修正完善自己人格的历史人物,显然要比‘高大全’式的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贾磊磊表示。
一个敬业能干却并不忠诚的臣子
与《大秦帝国之裂变》中作为核心人物贯穿全剧的变革家商鞅不同,《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纵横家张仪更像是一个线索人物。阎晶明认为,《大秦帝国之裂变》既是商鞅的个人命运史,也是秦国的国家发展史;而《大秦帝国之纵横》则更注重表现人物群像,各个国家的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一个能够像商鞅那样成为绝对的核心人物。
“这部剧很好地展示了张仪的才干与智谋,他是一个职业政治家,但绝不是商鞅那种会为理想而献身的悲情英雄。”阎晶明分析道,“作为职业政治家,张仪具有敬业和能干的一面,也有狡猾和不忠的一面。他其实就像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今天在恒大会为俱乐部拼死踢球,明天转会到了鲁能同样也会尽力效忠。简而言之,他就是一个为了自身利益而四处游走的人,这样的人物是非常具有战国时代特色的。”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则认为,应当以超越时代的视角来塑造张仪这个人物。“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重视政治伦理。所谓‘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时代也没有义战,秦国崛起的过程难免伴随着种种阴谋与诡计的实施。纵横家张仪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使用了很多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比如他使用离间计蒙骗楚怀王的做法,就十分阴险狡诈。张仪的计谋的确帮助秦国争取到了利益,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电视剧应当以怎样的视角和态度去表现张仪这种人物,其实很值得认真思考。”彭程表示。
在剧中,张仪的政治对手公孙衍也给贾磊磊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公孙衍本身是魏国人,他曾率领秦军剿灭了魏国十万大军,但凯旋而归的他却无法心安理得地留在秦国,最终决定弃秦投魏。“公孙衍选择了与张仪大不相同的人生之路,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人们的选择同样是多样化的,而我们也正是要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的人生选择,去读解并理解那些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历史时代。”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