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没被骂到,不甘心——听孟京辉聊聊彼得·汉德克

时间:2013年09月0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 婷

  

彼得·汉德克《骂观众》剧本选摘:

  ……你们会挨骂,因为骂也是一种与你们交谈的方式。我们通过骂而变得直接;我们可以摧毁这个剧场;我们可以拆掉一面墙;我们可以关注你们。

  ……你们一直都在场;通过沉默你们说出了一切,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你们是纯种的演员;你们很逼真,你们很贴近现实,你们吸引了所有的人;你们表现出了高度的表演技巧。

  ……你们的嘴唇没有发错任何一个音;你们总是掌控整个场面;你们的表演具有罕见的高贵,你们的面容异常的妩媚;你们是最强的演员阵容,你们的悲剧表演具有古希腊的高度。你们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你们像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你们今天拥有美好的一天。你们默契得令人不可思议。

 

  

  彼得·汉德克何许人也?这位被称为“活着的经典”的奥地利作家,一直是文坛关注的焦点。1966年,他凭借剧本《骂观众》一举成名,此后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更能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没有情节、角色和布景,剧作从头至尾完全由语言组成,彼得·汉德克彻底颠覆传统戏剧的既有形式,开创所谓的“说话剧”,他用自己独辟蹊径的创作迫使观众重新思考语言在戏剧中的意义。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2013文景艺文季”中有一场论坛的名字颇有趣——骂观众,这个极具挑衅意味的主题正取自彼得·汉德克那部著名的戏剧作品。虽然他因突发心脏病未能如约赶到,想来“被骂”的观众倒没有因此失望,导演孟京辉在论坛一开始就给大家讲了一个他在纽约现场看《骂观众》时“装疯卖傻”的段子。

  被骂的“疯观众”

  “一个不大的剧场里,台上站着28个演员,从一开场就在那儿说。底下有大概十几个观众,都很优雅地等着挨骂,我也是其中一员。将近1个小时,演员们一直在骂。我听得半懂不懂,所以挨骂也无所谓。演出结束,台上的人整齐地站着不走。观众陆陆续续地离场了,我突然想玩儿个过瘾的,就决定不走,跟他们较劲到底。慢慢地,大部分演员们撤了,但有一个很漂亮的女演员一直坚持,后来干脆搬了把凳子就坐在我的眼前。旁边的工作人员一直用英语说演出结束了,我就假装听不懂,特别好玩儿,他们一定以为我疯了。”这段经历孟京辉最想和彼得·汉德克分享,因为在他看来,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不同的状态下,“骂观众”会呈现出迥然各异的演出效果。“我也看过1966年这部作品在法兰克福演出的资料,当时台上只有4个演员,但演出相当精彩,谢幕时彼得·汉德克戴着大大的墨镜走到舞台上面,掌声持续了5分多钟。这个最有趣,观众被骂完,还特别高兴地向骂他们的人致以谢意。”

  无论是“骂观众”的演员,还是把演员逼疯的观众,恰恰才是彼得·汉德克所追求的。通过书信,他表达了最想与中国读者分享的创作体悟:《骂观众》为的是对我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观演模式提出质疑。这一次,不再是由观众来品评演员,相反观众成为了主题,同时也是最大的“靶子”,被演员用语言进行袭击甚至侮辱。在他看来,传统戏剧的条条框框限制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长,不负责任的评论者又无端地鼓吹陈腐的规矩甚至别有用心地赞美那些看不见的枷锁,更可怕的是观众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千篇一律。“我一直想要追求那种不受限制的创作,天马行空、特立独行,演员与观众的对峙,正是观演关系的突破口。”彼得·汉德克如是说。

  抄袭?是致敬!

  1991年,孟京辉第一次接触到彼得·汉德克的作品,“当时我有一个学德语的朋友,自己把他的作品翻译了,都是手写的。也没有打印机,就复印了几份大家传着看。以前,我们觉得话剧都得是北京人艺演的那种,突然蹦出一个《骂观众》,觉得太震撼了!”

  说起彼得·汉德克对自己戏剧创作最直接的影响,孟京辉觉得是强烈的反叛,“到了1994年我们做《我爱XXX》的时候,中间有一段台词基本上完全抄袭《骂观众》。说是抄袭,其实更重要的是致敬,是把字里行间那种叠加的效果借鉴过来。传统戏剧把所有的重点放在所谓的戏剧冲突和事件上,实际上是弃真正的社会现实于不顾,但彼得·汉德克不同,我喜欢他强烈的反叛,他直指现实的那股狠劲儿。”

  从《我爱XXX》,孟京辉回忆起最开始做实验戏剧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可以在中央戏剧学院观看到一场不同寻常的演出。我们十几个戏剧狂热分子组成的创作集体,用自信、狂想和激情,使我们自己和观众在那种戏剧的氛围里得到陶醉,受到震动。”一路走到如今,孟京辉想用今年复排的《我爱XXX》再次向彼得·汉德克致敬,“他的反叛是坚持到底、始终如一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随波逐流,慢慢变成年轻时我们反对的人,但他不是。他光明磊落地坚持着,更可贵的是,他作品中的批判不存在恨,恰恰相反,是出于一种热爱。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批判那些亦步亦趋‘模仿生活’、机械麻木‘制造情感’的陈词滥调,所以他要带领观众冲破枷锁,去寻找生活真正的节奏与诗意。”

  有些话听上去很美,好比“观众就是上帝”。孟京辉觉得这种提法俨然是露出一副奸商的狡猾:你要我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我包您满意。它不仅荒谬,也从主观和客观上都造成了创作者和观众关系的恶性循环。“观众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特定的人群。如果创作者迁就观众、讨好观众并以此为荣,那无疑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谄媚和妥协。观众当然不是上帝,观众是邻居,是亲人,是兄弟姐妹,他们热情而冷静、敏感而宽容,更重要的是他们随时渴望与我们沟通,以‘骂观众’出名的彼得·汉德克,正是真诚沟通的代表。”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