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科幻文学中有一种很天真的东西

时间:2013年08月20日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作者:谭凌铃/文 刘慈欣/图

  阿瑟·克拉克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这正是科幻文学的核心。

  科幻文学中有一种很天真的东西

  近年来,随着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热销40万套,国内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在此环境下,今年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入围名单中,科幻小说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前几届大有进步,科幻作家人数也有所增加,更出现了像排球名将赵蕊蕊这样的跨界新人。

  不仅如此,从去年开始,各大出版机构先后公布了自己的科幻出版计划;《科幻世界》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甚至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近 年来崭露锋芒的青年作家中,陈奕潞、陈楸帆、宝树和飞氘四人都签在了郭敬明旗下,郭敬明欲将他们打造成国内原创科幻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作家-编剧-影视作 品的科幻产业链。

  然而,科幻文学一派繁荣的景象背后,还有很多冷静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表示,大部分人都未认识到科幻文学的思想价值, 科幻文学价值被低估。7月24日,“中国科幻第一人”、第四届科幻星云奖评委刘慈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了科幻文学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他说:“中 国的科幻文学市场还没有启动。”对于科幻文学的未来,刘慈欣认为,在这个危机与希望并存的快速变化的社会,有利于科幻文学的发展。

  刘慈欣,1963年6月生,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刚刚出版的《三体:死神永生》)等。 

  科幻文学迎来“春天”

  记者:作为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评委,您对本届入围作品有何评价?

  刘慈欣:本届科幻星云奖的入围作品风格多样,涉及的题材也很广泛,有描写环境问题的,有描写外来物种入侵的,还有生物学题材等等,但最多的是描写太空旅行的作品。而且,此次参赛的作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作者更年轻化。

  记者:本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设立了少儿科幻奖项,初衷是什么?

  刘慈欣:这个奖项设立得好。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幻文学热潮中,出现的全是少儿科幻作品,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科幻文学等同于少儿文学” 的烙印。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文学热潮中,科幻作家、评论家们急于扭转人们对科幻的印象。但这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科幻文学似乎患上了少儿文 学恐惧症,这直接造成现在国内少儿科幻文学作品的缺乏。

  目前国内创作少儿科幻作品比较有成就的只有杨鹏一人,不夸张地说,他一个人撑起了少儿科幻文学的整个天空。其实,少儿科幻是科幻文学中十分重 要的一个领域,因为孩子们需要很多包括科幻文学作品在内的高质量的读物,而且科幻文学也很适合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阅读。科幻文学中有一种很天真的东西, 阿瑟·克拉克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这正是科幻文学的核心。

  所以,设立少儿科幻奖很有意义,我相信,这会对少儿科幻文学的发展起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记者:这些变化应该和近两年掀起的科幻文学发展热潮有关,这股“科幻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刘慈欣: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市场开始出现热潮有一个深层次的因素。就像上世纪80年代那次科幻热潮一样,它的直接背景和推动力就是当时郭沫若 说的“科学的春天”,长期的科学低潮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中国发展到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加速的趋势,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视 野和文化氛围。有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思考更终极的问题,思考全人类都关心的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带给了人们新的精神状态,这就是科幻热的原因。

  记者:近年来,科幻文学受到出版界的重视,郭敬明也签下了陈楸帆、宝树等几位科幻作家,并打算形成作家-编剧-影视作品的科幻产业链,这是否为科幻文学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

  刘慈欣:近两三年来,科幻文学的市场热度确实在增加,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科幻。众所周知,郭敬明在出版行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很强,与传统的科幻出 版机构相比,郭敬明的出版团队有更多的想法和创造力,而且郭敬明旗下的作家已经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比以前的科幻读者群大得多,科幻作品能利用这个优势迅速 扩大影响。

  科幻是对人生命的扩展

  记者:虽然科幻文学目前处于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却表示,大部分人都未认识到科幻文学的思想价值,科幻文学的价值被低估了。

  刘慈欣:科幻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首先要有文学的基本功能—提供一个好故事,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愉悦感。

  科幻文学的思想价值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科幻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不像科学那样严谨、受限制,也不像文学那样天马行空,它是介于文学和科学之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进行很多思想实验,把各种各样的未来排列出来,让我们对未来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科幻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扩展。它涉及到的时间、空间都是非常广阔的,它把我们传统的主流文学看不到、不愿意看的那些宇宙中的其他部分呈现了出 来。同时,它把人性放到这些部分中去,让人性在这里面表现出它的美丑、它的本质,这是主流文学从来没有表现过的,这就是我们需要读科幻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科幻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人认为,科幻文学是“带着镣铐跳舞”—科学能为科幻文学提供想象的基础,但也会制约科幻文学的创作?

  刘慈欣:我的观点正好相反。科学不是桎梏想象力的镣铐,反而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科学为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比传统的奇幻、魔幻等幻想小说能提供的多得多,科学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上的广度,以及科学对自然界的那些最新发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科幻在危机与希望中发展

  记者:与西方的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目前的科幻作品,有哪些不足?

  刘慈欣:这次评奖,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荒潮》,实属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韩松的《高铁》,在文学方面很现代,很有穿透力;还有郝静芳的《回到卡戎》等。但是,这些作品的市场影响力有待提高。

  目前中国科幻文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市场规模和读者群体都很小,科幻作家人数也不多,长期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只有一二十人,这和主流文学作 家协会会员动辄几千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科幻影视是空白,很少有具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电视出现。另外,少儿科幻也是一个欠缺的领域。可以说,中国科 幻文学的作者、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受众群体的广泛程度,都和国外科幻文学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最根本、最大的差距是市场规模。美国每年出版1000多 种科幻小说,中国即使在去年科幻文学比较繁荣的情况下,出版的作品也不到100部。

  记者:中国科幻文学要培育和发展市场,最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刘慈欣:科幻文学在美国有上百年发展历史,虽然中国的科幻文学起步并不晚,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但是发展断断续续,所以美国整个社会对科幻文 学的接受程度比中国要成熟许多,读者群更加广泛而稳定,科幻作为一种文化也更成熟,普及率更高。在中国,科幻文学要有市场,必须让一批科幻作品成为畅销 书,建立广泛的读者群,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投入科幻创作,写出更多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如此反复,良性循环。

  另外就是,大部分的出版机构对科幻的运作很不理想,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特别是一些出版社的营销方式根本不适合于科幻的。科幻文 学的性质、读者群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其市场运作也有自己的特点,出版社不能把其他畅销书的营销模式套用上来,而是要根据它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科幻文学 的营销方式。

  记者:但从目前的创作看,前景依然是可期待的。

  刘慈欣:对,目前,中国的大环境正在向有利于科幻文学的方向发展,有点像上世纪初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社会形势—旧的东西已经被打破,新的东西 还没有被建立起来,一切都充满着又都充满着危机。这是一个危机和希望并存的快速变化的社会,而科幻文学正是一种描写变化的文学。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优秀 的作品和到位的出版,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