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本于心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始终处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中心位置。所处地理位置正值黄河中游,所以三晋艺术的特点、内涵,完全融入了黄河文化之中。朴实无华、坚韧粗放的三晋歌舞,已经植根于黄河流域,从博大的黄河文化母体中汲取了无尽的艺术养分。
山西民间歌舞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渴求,《苦苦菜》、《婆姨》中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叙写;《拜黄河》中充满对河神的虔敬,对土地的亲吻;在辛苦劳作的同时,《割莜麦》、《摘西瓜》不乏改善生活的自信和享受劳动过程的快乐;《山铃》、《冰河开》中劳动力量的充分显示令人振奋。这些作品都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黄河人热爱生命,勤劳朴实,对恶劣生存环境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对艰难生活、悲苦命运秉持乐观态度。这种生命意识的张扬,也是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确认,二者拥有了一致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
山西民间歌舞中,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大红大绿的服装、张扬的舞姿、幽默的表现力,也有人称之为“土得掉渣”,还有人曾经将这种夸张变形称为“丑美”“土美”“怪美”。然而,山西的民间歌舞的确土得可爱,土中透露出山里女子特有的灵气,丑中传递着高原人民苦中作乐的向上精神。此外,黄河歌舞作品中还大量加入了其他艺术表现手段,如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非舞蹈动作,僵直的姿势反而让观众品出了蕴含其中的幽默与灵动。
从这种夸张和变形的舞蹈语汇中,观众体味出了黄河子民生活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感悟。在恶劣的环境中,平和甚至是诙谐的生存态度,需要的不仅仅是从生活中发现乐趣的敏锐,更多的是对生存信心的确立、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以说,山西民间歌舞作品是雅与俗的和谐共存。
山西民间歌舞无论是视觉思维、审美观念、艺术思想,都是对民间艺术的汲取和承继。简言之,就是按照民间自身内在的审美需要,怎样思考就怎样表达,喜欢什么就表演什么。这种自然、由衷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他独特的艺术面貌。该类作品在音乐上吸收了山西民间流传的特殊唱法,如雁北“耍孩儿”的沙哑唱法,晋中秧歌男声高音的运用,晋东南戏曲的假声表现等。舞蹈方面,则借用了山西的剪纸、皮影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神似形不似”的肢体语汇。生活动作的原型,民间舞蹈的形态,都被活灵活现地保留与传承,经过规范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看秧歌》中八字脚、腆肚、缩肩、梗脖的动作,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肢体语言。还有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地理特征的舞蹈体态“四道弯”:屈膝、撅臀、塌腰、含胸抬头,再现了山西山高坡陡,人们爬坡时形成两脚蹬地,膝微屈,上身前俯,头上扬的自然动态。舞台美术设计方面,宏伟景象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高原的雄伟展示,也有乡村特色的碾子、手推车等富有民间风味的表达。
这些典型晋文化风格的歌舞要素的完美呈现,使观众在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苍凉古朴,明媚多彩的舞台环境中,体验了三晋儿女依黄土求生,受黄河哺育,在感受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把握他们生命节奏脉动的同时,也在体会着纯朴的黄河子孙对黄河文明由衷的礼赞,对农耕文化深深的眷恋,以及乐观的审美价值观。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