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植根于闽南花锦山川的南音,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民族乐苑的奇葩”,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老乐种。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
本人负责厦门艺校2011级南音班专业教学工作,设置教案、亲自授课,传承南音艺术。专业教师班子基于旨趣一致,爱好相同,就在90后的学生当中播下了南曲种子,生根发芽,蔚成今日棉丝吹竹的繁盛成果。
福建南曲亦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音乐是一条河流”在历史的发展中心必然有所弃舍、有所增益,有所保留,有所发展。任何一种乐曲、乐器,都是会受到外来影响,互相融合、渗透,南曲也是这样的。
南曲曲式分为“散曲”“指”“谱”三大类。
“散曲”是一种器乐伴奏的清唱曲。初步了解现有搜集、整理的清唱曲有一千多首。
“指”是部分有一定戏剧内容的“散曲”联接而成的套曲,但它仅供器乐演奏而不作清唱之用。现有四十八套。
“谱”是一种标题音乐的器乐弹奏套曲,现有十三大套。
三类曲式,虽各有别,但均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唱则因词寄意,因意抒情,声情并茂;奏则婉转展合,亦刚亦柔,调韵和谐;弹则描景绘物,紧慢有别,静动迥异。
南曲的乐器,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称为“四管”。南琶用横抱按弹,不同于北琶竖拢挥拨;洞箫定长尺八,系十目九节的竹制品,自唐至今格式不变。南音工尺谱全部是琵琶弹奏谱,这些工尺谱是南曲的骨干音,所以南音是同“南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南音是“琵琶曲”。唱腔,洞箫、二弦是在琵琶谱的基础上,依照某些历史形成的规律加以变奏的。所以我们要求艺校南音班的学生,无论是唱员还是演奏员,南琶是必修课。
学习南音入门有一个曲牌叫做《棉答絮》,在《起手板》《八面金钱经》和《四不应》这三套大谱中都有这个曲牌,但这三套大谱并非同一个调门,《起手板》是“五空正管”(C调),《八面金钱经》是“四空管”(F调),《四不应》在南曲中是个独特的调门,只适用于这套大谱,故称为“四不应管”(bB调)。
为了方便学员学习,我特地将《棉答絮》的旋律改编成一首由C调转D调,再转F调的小器乐曲,加上南曲的打击乐“拍板”“响盏”“四宝”“双铃”等,轻盈动听,富有变现力。
南音有三大类别,在教学上专业指导教师需分工细化。先说唱腔,我和唱腔老师在教授一个新曲牌的曲韵、发音、咬字等方面,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声乐提出十四字要则,即:起、伏、顿、挫、腔、音、文、白、喜、怒、哀、乐、平、仄,并按照这些要则运用到演唱和授课。因此南音班学生的发音咬字明朗洽韵。
在南曲器乐方面,我们善于吸取师友之所长,深究其奥秘所在,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尤以洞箫及二弦吹奏法更为擅长。
现举例简单介绍南音的“谱”和“指”
倍思管谱《阳关曲》全章十节。
首节 渭城唱
次节 折柳吟
三节 折柳吟一叠
四节 进酒歌
五节 进酒歌二叠
六节 阳关曲
七节 阳关曲三叠
八节 一叠尾声
九节 二叠尾声
十节 三叠尾声
在教授这套大谱前,要求学生先读唐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之《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学生在演奏《阳关曲》时,其别离情绪不是用诗词,而用音乐更能表达得更加细腻入微。
“指”《只恐畏》一曲,它的场景是黄昏薄暮时刻的塞外古道,出现了一幅“金乌西坠,玉兔东征;寒鸦归阵,鸟雀投林”苍古荒凉的画面。当曲子飘飞,乐韵旋时,使人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为之凄恻动容。看,一边是朱弁的归心如箭,一边是公主的依依惜别。
福建南音,由于长期以师承传授,世代流传,逐渐形成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中,虽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但也出现一些以讹传讹的缺点。如在曲律音韵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而我们专业教师本着对南曲专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去芜存菁,校正修改,使之更臻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艺校南音班走进大学校园演出,我编曲的《直入花园》有所创新。《直入花园》是南曲传统的“散曲”(不下千首)之中一阕较为通俗易唱、脍炙人口的曲子。其内容描叙古代女子走过明阳岭路进入花园游春的情景。音乐是南曲叠拍曲式“翁姨叠”滚门;曲韵优美华丽,旋律轻盈活泼,展现了人们游春意境又集中描叙主题“直入花园”的全过程。同时以“轻点慢撚”段落来发挥琵琶弹唱的特点。琵琶弹唱《直入花园》,描景抒情,悦耳鲜眼,演员弹唱技艺,如珠落盘,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神韵自然。今人如入花园游赏美景,留下回味不尽的美感。
福建南音又名“弦管”。这一用语虽初见于晋,但习用于唐,如“朝成一词,夕入弦管”等等;又如唐代诗人王建(约767—约830)《调笑》词曰:“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千余年来,虽然福建南音决非一成不变,但却保存了许多极为古老的东西:从乐器到乐谱(记谱法),从乐理到乐曲。
因此,我们对于福建南音要加强保护与珍爱,既要使它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不丧失、不走样,又要使它发扬光大,适应新时代,使南音艺术更为完整丰富,更富有艺术魅力。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