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妙趣横生 道理深入人心——成都“百姓故事会”见闻与启示
“开腔讲故事,摆摆龙门阵”,这是成都人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每天少不了的生活场景。为了将这一文化传统打造成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3月起,成都在全市开展以“传播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养、展示成都精神”为主旨的百姓故事会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在3300多个村(社区)共举办故事会3万余场,累计近1000万人次参与,挖掘推出81名成都典型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成都故事会”词条百度搜索达217万条,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测评群众对活动的支持率达97.18%。
究竟是怎样的活动,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如此感人至深?究竟是怎样的群众基础,让3万余场故事会场场爆满?为寻找答案,我们近期调研了成都市锦江区、都江堰市、大邑县、郫县的百姓故事会活动。
走进成都的街角社区,大大小小的故事会随处可见。排场大的,有电视台主持担纲,草根明星上场,几百群众观看;范围小的,青年老人合围而坐,街坊邻居随口道来。故事会通过百姓讲述身边真实故事,平凡而感动,朴实而精彩。一年多来,讲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和感人的故事纷纷涌现,百姓在故事中感动,故事在活动中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升华。
百姓故事会机制健全、组织性强。自2012年开始,成都市委先后多次发文,制定出台开展百姓故事会活动的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提出了“有组织领导、有活动场地、有经费保障、有骨干人员、有提炼故事、有活动现场背景、有活动记录”的“七有”要求。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建立起团队联络、信息报送、工作推进、专家评议、效果测评“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组建市、县、镇、村四级5000余人的工作团队。2012年4月,成都电视台组织开展故事会PK赛,按电视选秀模式面向基层广泛征集故事达人,这批故事达人逐渐成长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全市还建立故事资源库,收集故事1.8万个,编印《百姓故事会》月刊10期、发放20万册。市委宣传部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故事会吸引力、影响力进行调查评估,每半年一次,推动百姓故事会活动成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
百姓故事会载体多样、参与性强。成都故事会有基层现场故事会、广播电视远程故事会、百姓故事会PK赛、故事会·道德讲堂、网络故事会五大板块,通过创新载体不断拓宽故事传播的渠道。老百姓创作、表演、欣赏没有任何门槛。他们可以作为观众,聆听、观看各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可以作为创作者,自发寻找线索、采访记录,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作为讲述者,绘声绘色演绎身边人、身边事。百姓故事会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给基层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满足了更多人交流、讲述、互动的需求,把越来越多的听众最终变成了参与者、践行者。
百姓故事会源于生活、真实性强。37年来救起18名落水者的“救人女侠”吴永秀;照顾生病妈妈,撑起一个家庭的15岁女孩路玉婷;面对乘客遗失的价值150万元的黄金首饰,毫不动心并归还乘客的出租车司机曾文华……一组组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成为百姓故事会的鲜活素材。讲述者既可有备而来,也可即兴发挥;既可以讲别人,也可以讲自己;讲故事的场地也不受限制,处处都可以是场所。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故事会饱含真情实感,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许多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百姓故事会细分受众、针对性强。故事会巧妙地将国家大政方针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故事中,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内容。在城乡结合部讲述美丽村镇建设故事,在产业园里讲述大学生创业故事,在拆迁社区讲述道路改造、城市建设故事,在老人较多的居民楼里讲述劳动社保故事、卫生保健故事。针对不同的对象,故事会活动形式也不一样。针对青年群体,新都区推出“情景剧”版故事会,高新区推出“微电影”版故事会;针对曲艺爱好者,金牛区推出曲艺故事会;针对社区群众,肖家河街道成立邻里文化社。故事会把城市街巷记忆融入百姓故事中,深受群众欢迎。
一场场清新朴实的故事会,融入了优秀的道德文化、文明的生活风尚、昂扬的创业激情、欢快的娱乐生活,蕴含着形势政策“大道理”,承载着愉悦身心“大功能”,聚集着社会和谐“正能量”,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形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为各地做实做活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要注重生活化,防止“大而化之”。当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范围越来越广,与群众日常生活关联度越来越高,推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使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要让身边人当主角。身边典型的引领往往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胜过诸多灌输和说教。要多颂扬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多宣传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多倡导基层群众的“凡人善举”。要用身边事作主题。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感动身边人。要通过群众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来折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深刻变化,抓住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和生动细节来反映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主题,使受众从“身边小事”感悟“大道理”。要在生活中找主料。群众最智慧,生活最深刻。要奔走在路上、活跃在现场、扎根在基层,把镜头对准基层、版面留给群众,从日常生活中掌握民意,发现真善美,把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关切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
启示之二: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要注重对象化,力戒“无的放矢”。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不看对象,“上下一般粗”,往往会事倍功半,必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内容对象化,多一些百姓关注的话题。“宣传什么”,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在工作实践中要注意随时征集、梳理基层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量身定制”宣传工作内容,适配群众的“口感”,增强吸引力。语言对象化,多一些实话新话百姓话。群众话语充满智慧,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要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多讲短话、实话、新话,多讲家常话、百姓话,群众才能“叫得来、坐得住、听得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要多一些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多一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一些泥土芬芳、雅俗共赏,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渠道对象化,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特征、文化程度的群众,要灵活设置不同的传播渠道,构建起集新闻报道、集中宣讲、理论阐释、文艺表演、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全员覆盖体系,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求。
启示之三: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要注重分众化,避免“一锅煮”。当前,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做好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必须区分受众、细化层次,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选好合适的载体,用好对路的方法,避免“一锅煮”“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受众群体分众化。要把握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基层群众接受习惯的新特点,细分不同受众人群。对党员干部、对社区群众、对大学生群体宣传什么、引导什么要区别开来,各有侧重。宣讲主体分众化。在基层宣讲中,要选择最合适的人宣讲。让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典型人物讲事迹经验、普通群众讲体会感受,建立能够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的宣讲队伍。形式载体分众化。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开放性思维,找准结合点,积极创新载体、手段。对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不同群体的受众,要提供富有特色的文化服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启示之四: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要注重互动化,切忌“自说自话”。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群众接受习惯出现新特点,传统的单向接收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这就要求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加强双向互动、上下联动。主客体要互动。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沟通,调动群众积极性,挖掘群众的创作表演潜能,让群众从观众变成演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交流分享中既展现自我,又受到教育。资源要互动。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乡镇、村、社区间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跨地区文化交流,互通有无;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资源共享,开展流动服务,扩大覆盖范围,使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平台要互动。搭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双向互动,推动文化设施载体“转起来”,拓宽服务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组织文化交流,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工作品质。
欢声笑语小故事,潜移默化大道理。“百姓故事会”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事在人为、大有可为。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只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在服务大局中找准“位”、在内容形式上寻求“新”、在具体工作中讲究“实”、在动员群众时做到“细”,就一定能托举“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作者单位: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