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辙痕》一部电视版的新中国曲艺发展史
一部电视版的新中国曲艺发展史
曲艺界专家学者、艺术家座谈电视纪录片《曲艺辙痕》
7月2日,电视纪录片《曲艺辙痕》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曲协领导董耀鹏、刁惠香、曲华江和崔凯、吴文科、田连元、蔡源莉、陈连升、常祥霖、刘效礼、高洪胜、种玉杰等曲艺界专家学者、艺术家与纪录片《曲艺辙痕》主创齐聚一堂,就该片的价值和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并对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意见。大家认为,作为我国首部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事业发展历程的电视艺术作品,纪录片《曲艺辙痕》以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为主线,用大量详实的素材和对当事人、亲历者、见证人的采访以及情景再现,为观众描摹了不同历史时期曲艺发展的基本特点、代表性曲艺家和代表性曲艺作品。本片唤醒和再现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具有较强的资料、史料价值,堪称一部电视版的当代曲艺史。另外,《曲艺辙痕》还以中国曲协的成立、发展、壮大作为辅线,对这一全国性的新型曲艺组织的发展历程、具体作为以及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了勾勒和总结,凸显了其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中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曲艺发展的政治和组织背景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作用。专家指出,曲艺的文化传播离不开学术支持,需要准确牢靠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周延的话语表达,本片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力求再播时能够更加真实、准确,更加完善。
6月14日至22日在央视纪录频道连续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曲艺辙痕》共分新生、变革、新风、传承、重生、兴盛、繁荣、担当、希望9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电视台共同出品,并得到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据介绍,本片自2011年8月正式启动到今年6月播出,历时近两年,五易大纲、八改解说词,采访了近百位曲艺家、事件亲历者和当事人。全片由甘肃省曲协主席王登渤担任总撰稿,青年相声演员周炜担任解说。
电视纪录片《曲艺辙痕》座谈会现场 张生福 摄
董耀鹏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齐心协力,打造一部传世之作
《曲艺辙痕》播出后,获得了曲艺界的高度肯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也对该片给予肯定,他表示,这部纪录片时间跨度长,涉及人物多,编辑资料量大,十分不易。播出时段也不错,效果很好。《曲艺辙痕》的播出引发了关注,引发了思考,引发了讨论,引发了回忆,同时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动力、温暖、信心和方向。当初刚启动这个片子拍摄时我们就意识到肯定困难非常多,拍摄期间和今天的座谈会上,各位专家提了很多中肯、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和想法,我觉得都非常有建设性,说明大家看得很仔细,也对曲艺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我代表中国曲协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表达敬意,向关心和支持这部片子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接下来,我们一定会综合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仔细修改完善,让这部片子真正成为一部高质量的传世之作。
崔 凯 中国曲协副主席、辽宁省曲协主席
刻在人民心中的印记
《曲艺辙痕》播出后我做了一下调查,反响还是很好的。首先对中老年观众来说,唤起了他们的记忆,他们看到那些老艺术家,看到他们熟悉的节目,觉得特别亲切。这部片子向观众介绍的是曲艺60多年走过的道路。在各个艺术门类里,曲艺是最具有民族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的一种艺术。曲艺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也是我们今天要宣传、要引领的重要理念。从曲艺工作的角度,对曲艺60多年发展加以概括总结,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出去很好。但是纪录片毕竟不是理论研究,它更应该运用一些实例,让人们找到看点。因为这个题材结构较为宏大,要表现的内容繁多,有一些缺少逻辑,有一些跳跃性太大,观众想看到的老艺术家,很快地闪过去了。在这个片子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采访了很多曲艺人,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希望除了编到片子里面的,还能把这些采访的素材保存下来。
吴文科 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曲艺文化传播需要学术支撑
《曲艺辙痕》的制作与播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功德之举,也是具有权威性的文化传播行为。对于梳理当代中国曲艺的发展脉络,弘扬优秀中华曲艺文化,总结新中国曲艺创演成就,启迪未来曲艺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其中搜集引用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与艺术文献资料,对于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代曲艺及其历史发展与创演成就,具有非常直观的视听效果。
艺术的创作是永无止境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曲艺界应该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与从事曲艺研究教学和编辑出版的专家学者密切合作,以使此类节目的制作尽量精益求精,使这部曲艺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能够传诸后世,为今后相关创作提供借鉴。
刁惠香 中国曲协分党组副书记
真实展现60余年的曲艺发展
回顾以往,中国曲协还没有一部较为系统、全面记录新中国曲艺发展足迹的影像资料。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经中国曲协分党组决定,集中各方面的专家和人力制作一部大型的具有文献性质的纪录片《曲艺辙痕》。片子从启动到播出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搜集整理了大量散落各地的弥足珍贵的曲艺文献和影像资料,采访了近百名曲艺家、事件亲历者和当事人,目的就是使该片尽可能达到客观真实,成为史料性、权威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曲艺辙痕》以新生、变革、新风、传承、重生、兴盛、繁荣、担当、希望9个词汇作为标题来反映曲艺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主线,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3年来曲艺发展的脉络,以及曲艺界为繁荣发展曲艺事业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反映了曲艺在传承发展中的精神,具有史料性和参考价值,也是了解曲艺界的比较丰富详实的影像资料片。
蔡源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普及认知曲艺历史知识的好载体
《曲艺辙痕》是一部引用珍贵的文献图片以及影像资料、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曲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求发展的纪录片,是一部系统记录曲艺艺术及其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新生、得到尊重、得到发展的曲艺历史纪实片。用影视来记录这段历史,对普及认知曲艺历史知识,对当代中国曲艺史的研究,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次观看唤起了我从事曲艺工作的记忆。如果说这部片子的不足,我觉得是“文革”时期的曲艺发展情况不应该略去。尽管这十年的历史确实很不好写,但不能空白,因为十年中曲艺活动并没有消失。在普及曲艺知识方面,历史真实是第一位的,常识性的问题不能出错。我也同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加以体现,曲艺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再有,既然是纪录片,解说词不能太过随意。
(编辑:单鸣)
· | 《曲艺辙痕》 第五集 重生 |
· | 纪录片《曲艺辙痕》获专家好评 |
· | 电视纪录片《曲艺辙痕》:表述活跃,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