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现实题材电影 需要强硬的支撑

时间:2013年06月26日来源:北青网作者:胡雅杰

  第16届上海电影节中国新片单元的传媒大奖终于落幕。该单元中现实题材影片集体发力,赢得了一片喝彩。然而,《青春派》与《小时代》并列获得最佳影片的结果还是引起了一些评委的吐槽,甚至击碎了一些评委的梦想,让大家重新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该怎样面对和保护中国现实题材的电影,再次成为不得不关注的话题。

  在入围的15部影片中,现实题材电影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她们的名字叫红》虽不如贾樟柯的《小武》炫目,却是在一个小城市诗意般的缓缓流淌中,透视着一个惊涛骇浪的年代。体制外的不安,体制内的挣扎,对过往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都被细细地剖开……《我的影子在奔跑》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目光,锁定了孤独症孩子的生活、成长,孩子的奇异、社会的误解、母亲的坚持,都在演员精彩的表演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纯净而温情……《青春派》则终于远离了一些青春片的阴鸷和背叛、做作和心机,还原了孩子们的青涩、理想、美好……此外,《胡巧英告状》、《逆袭》、《杀戒》、《爱的替身》、《索道医生》等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失甚至硬伤,但它们对现实的触碰、对人性的反思,仍然可圈可点。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的电影市场还出现了这样一类影片,它们打着现实影片的幌子,却极尽华丽地渲染着超级物质的奢靡、个人至上的私欲。它们在天空上谈情,在人世间背叛;高呼的是友情万岁,落地的是横刀夺爱;乍一看不食人间烟火,细一看耍尽衰人手段……这样的影片,不管把它装到怎样华丽的盒子中,喷洒上怎样高贵的香水,都无法遮掩住它浑身上下散发出的腐败气息。这种影片不是现实影片,恰恰是以现实做帷幕的伪现实片。作为一种理念或者一种类型,我们也许不必声色俱厉地指斥,但我们依然要提醒那些陷入其中的少男少女,这本不是应有的人生。这样的影片任其自生自灭也就罢了,但如果对这种影片不仅不进行隔绝,反而进行某种人为地拔高,甚至为了某种利益通过明里暗里地操作给予甚高的社会评价,则不仅是缺少了应有的担当,更是突破了应有的底线。

  什么样的影片才是真正关注现实的好影片?伊朗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们在最严格的电影审查下,以悲悯的眼光和情怀,深刻表现出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诞生了马吉迪的《小鞋子》、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马克马巴夫的《黑板》以及去年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一次别离》……这些影片闪烁于暗黑的影院中,照亮了国际影坛。

  让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一批有才华的导演对现实的追问。他们抵挡着各种浮躁的裹挟,尽最大力量与现实的灵魂对话。虽然这些影片与伊朗影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已然让我们感动。但是,在太多的场合我们看到的是它们的委屈与落寞、痛苦与坚持。因此,它们迫切需要强硬的支撑:电影主管部门的理解、电影发行放映部门的偏爱、电影观众的培育、电影相应评价的有力等等。这些有力的支撑才能塑造中国电影的未来。

  令人悲哀的是,这些表现现实的影片在经历千辛万苦,获得了主管部门的充分理解之后,却甫一露面,就先在圈子里的社会评价上遭遇了伏击:把一些价值观混乱的影片推上耀眼的领奖台,不仅是社会评价环节的扭曲,更是对那些坚守现实题材理想的电影人的背叛。

  情怀,我们缺失得太多。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