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连接梦与现实
“镜像连接”展览现场
如果有机会在6月2日至22日期间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门,想必会一下子停住脚步:无数条内嵌LED灯泡的发亮软管从金属半球的源头延伸开来,一路铺展,错综复杂地交织、缠绕,最终如藤蔓一般从地面“爬”到顶端。面对它,独自欣赏已然足够精彩,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迥然各异的效果;结伴而来的人更玩儿得不亦乐乎,忍不住找各种有趣的位置相互拍照。
一件作品,不再只是被挂在墙上静静等候,也不用人们到金碧辉煌的殿堂顶礼膜拜,它让所有的观众参与其中、各得其所。“第一次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时,我就被这里所呈现的亮度、张力以及纯粹的线条所吸引。美术馆绝不仅仅是为了展览而存在,它还应该为艺术家提供灵感甚至是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欣赏它的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创作这件灯光装置作品时,我将这个美术馆带给我的全部感受融入其中,并将它命名为‘镜像连接’,我希望它能够连接空间、作品与每一位观众自身。”来自秘鲁的艺术家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如此阐释。
作为第十三届“相约北京”活动之“拉美艺术季”的闭幕展览,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为观众诠释出南美风情的现代感,更别具匠心地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蕴通过她的创作连接在了一起。
要读懂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那些看上去神秘、有些魔幻色彩的作品其实并不难,只要对南美远古的印加文化有所了解。她的祖国秘鲁正是失落的印加古国的原址地,印加人特有的信仰、观念与艺术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映照。故乡在被人们盛赞为“南美花园”的智利沿海城市利马,“海边出生、海里长大”的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在灿烂的阳光下,追逐着海浪玩耍,观察那些被强烈海风推到岸边的海水泡泡。故乡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日后的创作:装置作品大都以管状和球状的形式出现,管状的灵感来源于秘鲁的的喀喀湖中的高香芦苇;那些轻盈、梦幻的球状则是源于无忧无虑的童年中关于泡泡的记忆;而印加文化里令人称奇的艳丽色彩——明黄、粉红与浓烈的蓝,也是她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之一。
成年以后,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前往纽约学习绘画,而后又转向雕塑,不过她的作品却是以装置和影像为主。“如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需要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存在,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装置,它们只是媒介不同,艺术的表现力都可以是强烈、迷人的。所以,为什么不做更多的尝试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侃侃而谈,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起她为“镜像连接”作品展开幕精心搭配的一身“装置范儿”行头——层层缠裹在身上的墨绿连衣裙随着肢体的曲线生动延展,蹬在足底的木跟凉鞋则与条纹长筒袜相映成趣。
在纽约高楼林立、难见广阔天空的环境中生活,让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格外怀念智利的山与水。因此,将传统与自然融入摩登与人工,是她最想在作品中实现的平衡。走过世界的各个角落,一直身在他乡为异客的她觉得中国最亲切,因为“这里的自然风光让我想到了故乡利马,特别是那些瀑布和年代久远的石桥,给了我创作‘镜像连接’的灵感”。为了这次展览,用4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我只会说两句中文,‘你好’、‘谢谢’,但已经足够用了。在中国,有很多的人热情地帮助我,是他们让我的梦想成真。所以,‘谢谢’!”她流利的英文中夹杂着仍略显生疏的“你好”和“谢谢”,有些害羞但十足真诚。
就地取材是不变的创作铁则,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坚持每一件作品之所以不可替代,必须来自此地、此刻。“镜像连接”的装置用料全部在中国制作,就地取的“材”还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建筑本身给她带来的震动和挑战。“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我很有自信,从2004年就开始合作的灯光师也会将繁杂的灯光序列搞定,但这一次,我还要有所突破。曾经看过的瀑布和石桥,让我想到根据不同的灯光,营造出水流由平缓到湍急的过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极简风格又让我联想到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所以特别加强了软管铺陈的流动性,让它具有一种书写的感觉。”生活在一个被人工环绕的世界中,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格里玛尼萨·阿莫罗斯希望每一位观者面对她的作品时,能够回想起自己质朴、美丽的故乡,不忘童年时曾有的梦想。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