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

时间:2013年06月0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马龙潜

  □ 新时期我国的文艺理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陷入了认同危机。文艺理论界诸多的论争与挑战,其实际也是围绕着对哪种文艺理论加以认同的问题而展开的。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倾斜,一度占据了主导的位置。这就在客观上向我们提出了对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进程回顾和反思所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文艺观的不同,是不同时代、不同性质文学艺术及其理论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不同于其他时代、其他性质的文艺,其根本点就是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为指导。这一文艺观,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对文艺产生和发展特殊规律的把握,它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事物普遍规律的阐发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典作家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各种辩证关系中,寻找到了文艺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同时又告诉我们,精神文化的创造又是受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艺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正是沿着这条思想路线,我国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依据时代的发展去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并使其不断随着历史的进程得以丰富和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观念及其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基本观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要推进理论创新,坚定理论自信,对于文艺理论界来说,就是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信念,培育和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这个根本点上,它同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从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有一种与我们若即若离甚至渐行渐远的趋势。其中有的理论现象尤其值得注意,那就是近些年某些公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怀疑、贬损乃至否定的声音虽有所收敛,但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另一种现象,即口头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实际上却闭口不谈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和思想原则,不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建树和历史功绩,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遮蔽和悬置起来。有些理论,明明谈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或萨特的主体论,却非要将其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明明是在本体论上否认物质世界第一性的地位,在认识论上否认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却非要把它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创新”。于是,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被“奇妙地”颠倒了。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也在“不经意”中被抹杀了。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虑和怀疑:如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方法论都被更移了、消解了,那还谈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存在?在这个前提下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岂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显然,这种思想理论倾向的滋生和蔓延,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与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实际严重疏离的重要根源。

  正是针对当前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路线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从而为全党找到了一个防止和纠正主观主义偏向的思想方法上的重心,从而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面光辉旗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可以说为认识和解决具体的中国文艺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观念和思想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中确立的,它有责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供精神食粮,有责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发展、继承、创新”的使命,因之,必将成为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特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据中国国情、民情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文化发展总体格局做出的论断,既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艺结构体系中核心和主导地位的肯定,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显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多样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既要在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共存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又要善于汲取人类各种文艺发展的新成果。那种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排除于当代社会文化总体格局和结构体系之外,试图找到一种“纯审美”、“纯文艺”的观点和做法,无疑是背离意识形态与文艺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讨论,始终是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无论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所经历的曲折,都与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回答相关。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对文艺理论运动的主体有一个性质上的规约。因为在多种选择与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性质和价值取向上的规定,那就可能在“转型”时与其他种类文艺理论形态划不清界线,就可能抹杀根据我国实际赋予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科学性质。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毋庸讳言,新时期我国的文艺理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陷入了认同危机。文艺理论界诸多的论争与挑战,其实际也是围绕着对哪种文艺理论加以认同的问题而展开的。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倾斜,一度占据了主导的位置。这就在客观上向我们提出了对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进程回顾和反思所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的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与体系精神。有些研究,偏重于对一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较少把问题放到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整体结构之中;有些研究,偏重于对一些国外“新潮”理论流派和观点的引进和移植,较少把它们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应该说,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进程有所论述,但由于缺乏对构成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基本格局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整体把握,缺乏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的整体结构特性及其历史与逻辑发展过程的辩证综合考察,尤其缺乏对在这一时期文艺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并形成其开放性、包容性的体系结构特性的综合研究,致使其对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进程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和深入。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这是我们面临各种思想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义所在。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