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可贵的艺术探求

时间:2013年06月0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何镇邦

  评林筱聆的长篇小说《心弈》 

 

  来自茶乡福建安溪的青年女作家林筱聆继

  《女镇长》之后的又一长篇新作《心弈》年初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心弈》写的是一个信息诈骗集团的主犯路远明走上犯罪道路的经历和他被捕入狱后由抗拒到认罪的心路历程。由于近些年来信息诈骗犯罪呈高发之势,也成为一个困扰广大群众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么一部以信息诈骗集团主犯犯罪和认罪为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就产生了相当强烈的社会反响。当然,林筱聆创作长篇小说《心弈》,并非把它作为一本防骗手册来写,小说中虽然也写到路远明的作案手段和受害者由于贪财和某些别的原因上当受骗的经历,但主要的笔墨还是用于描写路远明犯罪和认罪的心路历程,以便塑造一个既是大骗子又是一个慈善家的比较立体的性格复杂的形象。看得出来,作为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有着艺术探求的青年作家,林筱聆在《心弈》的创作上做了一些成功的艺术尝试;我读《心弈》,注意到的就是这种艺术尝试,或者说艺术创新。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小说中细腻而酣畅的心理描写。小说取名“心弈”,告诉我们它写的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这种心理博弈,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层次:一是路远明作为信息诈骗集团的主犯在行骗时同形形色色的受骗者的心理博弈,一是作为采访者的作家“我”同已经被捕入狱的路远明在引导其认罪过程中的心理博弈。这两种心理博弈,尤其是后者,写得相当精彩引人入胜。

  先看第一层次的心理描写,即路远明行骗时同受骗者的心理博弈。从小说中所描述的路远明的行骗经历来看,“任何一场骗局都是心的对弈”。从最早给一些掌握实权的乡镇干部发信诈骗,利用他们身上多少有些污点害怕被揭露而乖乖地把钱打到他的账户上,其结果是在“前后十天,寄出了62封信”,而一个多月后,他的账户上“果然如愿以偿地增加了两万多元”,到轰动全国的“9·25”诈骗案,从京城某科研机构资深专家那里骗到了20多万元,也是利用那位资深专家贪财的心理,同他进行心理博弈的结果。小说中,通过路远明作案经过以自白式的叙述,描述了一次又一次骗局中的心的对弈,不仅揭穿了骗子行骗的手段,也揭示了形形色色受骗者上当受骗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描写,不仅揭穿骗子,也能教育上当受骗者,防止再次上当受骗。

  小说中写到到监狱采访的作家同信息诈骗集团主犯之间的心理博弈过程,显得更加精彩。采访开始,路远明不仅不认罪,还自诩他的行骗“只不过是一项特殊的脑力工作”,一种可以同“那些研究设计导弹、卫星的科学家”的工作相比拟甚至“更综合、更全面,难度更大”的工作,照他看来,这项脑力工作,“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能够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上的腐败行为和贪欲心理进行有效惩戒”,照此说法,他不仅无罪,而且有“功”呢!路远明正是以这种错误的认识,抗拒认罪,甚至还居“功”自傲、蔑视法律。但是在采访他的作家的强有力的心理攻势下,当然还有平等的善于诱导的对话,迫使他从抗拒认罪到心理防线瓦解,一步步认罪接受惩处。这个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理博弈过程乃是全书的主线,显得更加精彩诱人,也更具审美的价值。

  小说的另一重要的艺术探求是采用第一人称自白的叙述方法。小说的副题为“一个信息诈骗犯的自白”,标明整部小说就是路远明的自白。对于一部篇幅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来说,第一人称叙述相当困难而且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但是,作者利用采访某些插叙(书中用另一种字体排出)和把情节切割组合的方式来解决个人独白的沉闷,又利用自白的方式直抵叙述者的心灵深处,显得逼真,也更能表现出其心理活动的轨迹。这种叙述方法,在长篇小说的叙述与结构上,无疑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艺术尝试。

  最后,作者在路远明这个形象的创造上,也是有一番考量的。她不是把他写成一个面目狰狞、十恶不赦的罪犯和恶棍,而是在写出他被生活所迫走上犯罪道路之后,一方面用各种方式进行诈骗,涉案金额上千万元,成为一个信息诈骗集团的首犯,一方面又是一个大孝子和慈善家,他对其寡母的尽孝,对其家乡的捐赠,对其女友“小皮球”的真情,在人性恶的同时又表现出人性善的一面。“再恶的人也有善的一面,再善的人也有恶的一面。”作者也许正是基于对人性的这种理解来塑造路远明的形象的。因此,无论是对路远明认罪过程的描写来看,还是对路远明人性中善与恶两个方面的描写来看,路远明的形象都是比较立体、真实的。

  从《女镇长》到《心弈》,林筱聆的长篇小说创作正在走着自己力图开辟的一条坚实的敢于进行艺术探求的道路,这是值得赞许的。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