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电影和文学的分与合——从电影《白鹿原》《萧红》谈起

时间:2013年05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杨光祖

  文学,与电影,真是一对冤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真的极难。优秀的电影,必须从文学里超越出来,竭力发挥电影的潜力,而真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也从来不想如何改编成影视。

  可能因为从事文学艺术的工作,也可能因为我也是一位作家、评论家,所以,对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和关于作家、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我一直非常关注,也看了不少。虽然知道成功者居少,但每次还是去看,就是想从电影这个视角发现一些原来被遮蔽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我很感谢电影这个媒介,它从某种程度上宣传了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家。当然,从另一面看,电影从文学这里也得到了不少营养。

  不过,我很清楚地知道,文学与电影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媒介,或者说载体,一个是凭借文字说话,一个是凭借镜头说话。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认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因此,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是无法改编成功的,即使再成功,与原著相比,那都是不能以道里计。但最优秀的电影作品也是很难用文字来说清楚的,毕竟人家是视觉语言。为什么呢?因为杰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文字的魅力逼到了极限。而最优秀的电影,也是将它们的视觉语言驰骋到了极限。因此,它们都是很难再置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只有那些二流、三流的文学作品更容易改编成功,因为它们给了电影人极大的改编空间。

  比如,鲁迅的作品,曾经或还在被改编成电影和别的艺术形式,但其实没有几个成功的。比如,那些世界名著,你看了电影再去看原著,就会觉得电影跟原著还是差得很远。很多人凭借电影、电视了解的张爱玲,完全不是文学的张爱玲。电视剧《倾城之恋》就彻底把张爱玲庸俗化了,我在回答《西部商报》的采访时说过,他们把张爱玲琼瑶化了。当然,这样说,不是说改编都一样,没有差别,改编之高下还是非常清楚的,好的改编即便不能和原著比,但对于普通大众了解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开阔视野,也是一种渠道,有时候说不定还是桥梁。

  可能因为有这个理解背景,我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基本上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故意歪曲或者滥俗化。


(编辑:高晴)